童解《論語》之孔子拍棺系列08-穀谷不分

...

【第17篇陽貨第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楊伯峻譯文】宰我問:“三年守孝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必壞;三年不奏樂,樂必崩。陳谷吃完,新谷又長,鑽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該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夠了。”孔子說:“三年内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魚肉不香,聽音樂不樂,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現在你心安,那麼你就做吧。”宰我走後,孔子說:“宰我真不仁德,嬰兒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期。難道他沒得到過父母三年的懷抱之愛嗎?”

【錢穆譯文】宰我問道:“三年之喪,似乎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将從此而壞。君子三年不作樂,樂将從此而失。而且舊谷吃盡,新谷已收,鑽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夠了。”先生說:“你親喪一年後即吃稻米,穿錦衣,心上安不安呢?”宰我說:“安呀!”先生說:“你心既覺安,就可如此做呀!君子居此喪期中,正因食了美味也不覺甘,聽了音樂也感不到快樂,在日常宮室中起居,總覺心不安,因此不這樣生活。現在你心若覺安,自可照常生活呀!”宰我出去了,先生說:“予的不仁呀!孩子生下三個年頭,方纔離開了父母的懷抱,那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呀,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愛心對于他死後的父母呢?”

【李澤厚譯文】宰我問道:“三年的居喪守孝,未免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禮一定會生疏;三年不練習音樂,音樂一定會忘記。陳糧吃盡,新谷登場,一季一換的打火木已輪了一圈,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說:“吃好糧食,穿好衣服,你安心嗎?”宰我說:“安心。”“你安心,就這麼做好了。君子守孝時,吃飯沒味道,聽音樂不快樂,起卧不安心,所以才不做,如今你安心,做就是。”宰我走了出來,孔子說:“宰我真沒有仁愛呀,兒女生下三年後才脫離父母親的懷抱,這個三年的喪制,是大家都遵行的一般規則。宰我就難道沒有得到父母三年的護愛嗎?”

【注】三大家基本情況:楊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據,更多文言文解釋的傳統視角;錢穆——代表台灣最高水平,更多曆史學家和宋明理學的視角;李澤厚——代表大陸最高水平,更多哲學家和五四西學的視角。


【遊夢僧譯文】宰我問:“三年的守喪,時間太久長了吧!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禮儀必然生疏;三年不進行舞樂活動,舞樂必然漏缺。舊的生命已經消失,新的生命已經升起,(正如)鑽木取火一年換一輪打火木(一樣),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說:“吃稻米,穿錦衣,這對于你來說心安嗎?”回答說:“心安!”“你心安就這樣做吧。君子居喪,食美味不覺得可口,聽音樂不覺得快樂,日常起居也不心安,所以不做這些啊。現在你覺得心安,就那樣做吧!”宰我出去,孔子說:“宰予不仁啊。子女出生三年,之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這三年的守喪,是大家都執行的喪期啊。宰予對他死後的父母有三年的愛嗎?”

【詳解】這對話雖然很長,各種解的關鍵分歧點和翻車點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這一小段。曆代多有解釋,均謬誤不絕。


“谷”,即“榖”,由于現在用簡體字,都寫成“谷”,就和山谷的“谷”給混在一起了。而通常把這裡的“谷”解釋成糧食的總稱。實際這裡是指“生命,活着”。孔子極喜歡研讀的《詩經·大車》裡就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皎日”(即“生雖不同室;死則同墳穴。我說的話你不信,就讓太陽來作證”)。“舊谷既沒,新谷既升”,“沒”讀mò,有“沉下去”和“殁”之意,古人用沉沒比喻死亡,本句就是“舊的生命已經消失,新的生命已升級”,指父母已經過世,後一代已經升級(代父母之位)。此處,三位先生都不得其解。


其實這裡宰我一會說“禮樂三年不為”的壞處,一會又申明“逝者已矣”,神神叨叨、啰啰嗦嗦的,就是為了列舉理由就是為表明“三年之喪,期已久矣”的不合理。反過來就是支持自己“一年為喪”的合理性。


“鑽燧改火”,意思其實就是“一年輪回”,古時鑽木取火,一年四季會因季節不同而用不同的木材。何晏集解引馬融說:“《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故曰改火也。”這裡是就前面說的“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這樣一個輪回,後面再用“鑽燧改火”也是一個輪回,兩者類比,用文绉绉的方式表達“居喪一年”的合理性而已。緊接着的“期”字,就指代這個“鑽燧改火,一年輪回”所用的時長。此處,楊先生所解謬誤,錢李倒是知道“鑽燧改火”這一回事,所以解對了。


“期已久矣”中的“已”,太;樂,包含舞與樂;“稻”,稻米;“錦”,錦衣,漂亮的衣服;“安”,心安;“旨”,美食;“甘”,美味;“然”,這樣;“後”,之後(注意:通常古文中的“然後”都是獨立而各表其意的)。


經過以上解析,感覺像是已經把全句解全了。但看到錢穆先生把“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中的“也”字解成白話文的“也”字,不得不申明一下:這裡“也”非白話文之“也”,這裡很多人會踩雷!而是與“予”字為一體,即“予也”代表宰我這個人。通讀《論語》可知,孔子喜歡直呼弟子之名,然後在後面加一個“也”字,用以指代人稱。比如:

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其中,“師也”,複姓颛孫,名師,字子張;“商也”,姓蔔,名商,字子夏;“回也”,姓顔,名回,字子淵……



【第17篇陽貨第21原文】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遊夢僧譯文】宰我問:“三年的守喪,時間太久長了吧!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禮儀必然生疏;三年不進行舞樂活動,舞樂必然漏缺。舊的生命已經消失,新的生命已經升起,(正如)鑽木取火一年換一輪打火木(一樣),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說:“吃稻米,穿錦衣,這對于你來說心安嗎?”回答說:“心安!”“你心安就這樣做吧。君子居喪,食美味不覺得可口,聽音樂不覺得快樂,日常起居也不心安,所以不做這些啊。現在你覺得心安,就那樣做吧!”宰我出去,孔子說:“宰予不仁啊。子女出生三年,之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這三年的守喪,是大家都執行的喪期啊。宰予對他死後的父母有三年的愛嗎?”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