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嶺大捷之血戰張古山

抗日戰争初期,中國軍隊先後取得了三次大捷,分别是共産黨領導的平型關大捷、李宗仁謀劃的台兒莊大捷以及武漢會戰期間薛嶽指揮的萬家嶺大捷。

相比前兩次,“萬家嶺大捷”的名氣似乎沒有那麼大,然而此戰不僅粉碎了日寇占領南昌、包抄武漢的狼子野心,更是整個抗戰期間都為數不多的全殲日寇整個師團的戰役。

萬家嶺位于江西省德安縣以西,從德安至萬家嶺一線到處是崇山峻嶺,軍事上易守難攻,堪稱南昌重鎮的北方門戶。

1938年6月12日,日寇第6師團攻陷安慶,武漢會戰随即打響。

7月26日,日寇占領九江後,兵分三路南下,企圖占領德安及南昌,由此轉戰長沙,以形成對武漢的包圍态勢。

日寇的企圖很快被時任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的薛嶽将軍識破。江西寸土必争!薛嶽立即組織部隊阻擊日寇,其主力正是赫赫有名的74軍。

8月至9月之間,南下的日寇101師團以及27師團先後遭到我軍重創,尤其27師團的後路已被我軍堵住,形成甕中捉鼈之勢。

氣急敗壞的岡村甯次于9月25日急調106師團全力突破我軍防線以解27師團之圍。薛嶽将軍随機應變,緊盯此股孤軍深入之賊寇,嚴令74軍對其進行圍殲。

9月30日,74軍軍長俞濟時将軍率領58師先行進入張古山、長嶺一線作戰。10月4日,駐防德安的51師接到增援命令,迅速進入戰場。

6日,戰場形勢突變,日寇106師團攻占了萬家嶺戰場的制高點——張古山。我軍辛苦組織起來的包圍圈眼看就要被日寇撕裂。情急之下,俞濟時軍長給51師師長王耀武下達死命令:不惜代價奪回張古山!

《七十四軍戰史》一書對張古山的戰略地位有這樣一段描寫:“張古山是萬家嶺戰場的制高點,日軍占據着張古山,就多了一道阻止中國軍隊進擊的天然屏障;反之,若七十四軍打下張古山,則不僅徹底封死了日軍第一〇六師團的生路,而且可以居高臨下直逼日軍的核心陣地。因此,張古山的得失,關系到圍殲一〇六師團的成敗。”

王耀武将軍深知張古山的得失事關重大,但此時日寇已經安排重兵固守,我軍面臨仰攻的不利局面,能否奪回這個戰略要地,他實在沒有多大把握。

當此關頭,剛剛升任153旅少将旅長的張靈甫站出來主動請纓:“師長,張古山交給我吧。”

王耀武看着自己的愛将,許久默不作聲。

為了打消師長的顧慮,張靈甫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他:“《三國演義》中魏國大将鄧艾為了攻取成都,出蜀軍之不意,帶領精兵暗渡陰平,翻越摩天嶺,一舉攻占江油,輕取成都。我們也可以仿照此戰,大軍在正面進攻的同時,挑選精兵強将,從無路可走的張古山背面趟出一條路來,必能收兩面夾擊之功效。”

王耀武欣然應允,将這個棘手的任務交給了張靈甫。

張靈甫其人

1903年8月20日,張靈甫出生于陝西省長安縣東大村。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優異。1923年,張靈甫考入北京大學曆史系,卻因無力負擔學費而被迫退學。

1926年,張靈甫在開封參軍,在軍中他偶然結識了于右任。經過于右任的指點,張靈甫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他參加了北伐戰争,因功升任團長。

1933年之後,張靈甫追随胡宗南對工農紅軍進行數次圍剿。紅軍長征期間,他率部瘋狂追擊紅一方面軍。

1936年,張靈甫槍殺妻子吳海蘭,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他因此被判處十年徒刑。然而在上司胡宗南的庇護下,張靈甫很快被釋放,進入74軍51師,在王耀武師長手下當了一名上校候差。

抗日戰争爆發後,張靈甫跟随部隊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在淞滬會戰期間,張靈甫曾率領100多人的敢死隊七次打退日寇進攻,斃敵800有餘,由此名震一時,升任153旅305團上校團長。1938年4月,又擢升為153旅少将旅長。

張古山之戰

接受命令之後,張靈甫從自己的老部隊、擔任正面主攻的305團召集500多人組成了一支敢死隊。

7日傍晚,張靈甫率隊從杳無人迹的崎岖峽谷中攀岩前進,突襲長嶺高地。長嶺高地上的600多名日寇做夢也沒想到我軍竟然從背後殺過來,尚未組織有效抵抗即被敢死隊消滅。

取得勝利後,張靈甫率領五百勇士繼續前進。此時,305團為了配合敢死隊,向張古山發起了佯攻。

敢死隊抓住時機,迅速攀上山頂,從日寇背後發起緻命一擊。駐守張古山的800多日寇腹背受敵傷亡慘重,隻有小股殘餘潰敗逃脫。張靈甫一夜之間占領了日寇重兵把守的張古山制高點,及時扭轉了不利戰局。

喪心病狂的日寇當然不甘心坐以待斃,這場血戰還遠未結束。

次日淩晨,日寇組織20多架戰機對張古山陣地狂轟濫炸。轟炸結束後,向我軍陣地發起猛攻。

鏖戰整夜不得休息的305團又遭受了敵機轟炸,兵力損失嚴重,面對敵寇的瘋狂進攻,張古山随時都有失守的危險。

關鍵時刻,張靈甫将軍冒着槍林彈雨率領305團勇士殺出陣地,與日寇展開了白刃肉搏。經過數小時苦戰,日寇終于被趕了下去。305團傷亡大半,團長唐生海身負重傷,代理團長于清祥以身殉國。張靈甫情知無力再戰,暫時撤出張古山。

9日,張靈甫再度挑選精兵組成敢死隊,于當晚再戰張古山。

這一次,他們先是将張古山主峰四周的日寇全部掃蕩幹淨,然後向張古山發起了沖鋒。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駐守張古山的日寇終于被消滅幹淨,張古山失而複得。

次日一早,日寇故伎重施,調動飛機轟炸後向我陣地發起反攻。這一次,做了充分準備的張靈甫誓于陣地共存亡,與日寇展開殘酷的拉鋸戰,陣地反複易手多達5次,最終被305團牢牢控制。

激戰數日之後,張古山上幾乎每一寸土地都被鮮血染紅,參加過戰鬥的日寇稱之為“血嶺”。

12日,萬家嶺戰役勝利結束。日寇106師團被我軍徹底打殘,僥幸不死的師團長陸軍中将松浦淳六郎形如喪家之犬,躺在擔架上苟延殘喘。

扼守張古山數日,将日寇退路堵死的張靈甫及其305團在這場戰役中功勳卓著。當然他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戰鬥結束,305團撤下山時僅隻剩下一個連的兵力。

《七十四軍戰史》對張古山之戰給予極高的評價:“沒有張古山争奪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萬家嶺大捷。”

萬家嶺大捷後,著名作家田漢專程來到江西前線采訪了張靈甫将軍,并以“張古山之戰”為原型編寫了話劇《德安大捷》。田漢在劇中使用了張靈甫的真實姓名,使得他迅速名揚天下,遂成一代抗日名将。

不久,由任光作曲、田漢作詞的《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軍歌》也傳唱開來。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

他,強占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

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

南浔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

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