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紮根為覓水,青年紮根應向陽——《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之飲水的植物
植物不僅有“視覺”“嗅覺”,還能嘗到東西,他們能嘗到什麼呢?他們要吃什麼呢?他們沒有嘴怎麼吃東西呢?這是這一章作者要為我們解答的。第一篇是比較抽象的聯想感受。
——寫在本章前面的話
和人類一樣,水對植物的生長尤為重要。他們不光需要水進行光合作用,還需要維持細胞的水平衡。家裡的綠蘿好些天沒澆水了,葉子又是一副有氣無力耷拉着的蔫樣,我決定寫完後去給他澆點水。
小時候總以為葉子耷拉着那就要給葉子澆水,看着水珠從葉片上鋪開掉落,就想當然地認為這下它喝飽水了應該會很快振作起來,現在想來這可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葉子不會“吃”水,相反,葉子給水蒸發提供了平台——即生物中所講的蒸騰作用。真正吃“水”的是根。家養的植物就好像圈養的獸,會被投喂無需過“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但是圈養的獸往往沒有野獸那股韌勁和原始野性的力量美。同樣,相對于經過“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法則大浪淘沙的野生植物,家養植物也一樣根系往往不夠發達,是不是會弱化甚至喪失根本來會尋找水的能力?
等一下,根是會主動尋找水的。植物學家雖然還未解答植物感覺到水、向水生長的機制,但是植物感覺到水、向水生長的現象在19世紀就被确證為不争的事實。根會根據土壤中水的含量而改變根系結構,特别是在缺水初期,植物的根會加快向深層土壤生長的速度,以便搜尋新的水源。同時停止淺層根系的生長,因為那裡的土壤通常最為幹旱。植物是懂得“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道理的,集中精力向最可能找到水的地方長去。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駱駝刺。他具有發達的根系能夠深入地下20米深尋找水源,以适應在極端的環境中生存和獲取水分。它們的根系不僅有助于吸收水分,還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此外,沙漠植物的根系通常是主根深且粗壯,水平根廣泛且不分層,這樣可以在更大範圍内尋找水分,同時減少水分蒸發。這讓我聯想到我在螞蟻森林上種的第一棵樹——被譽為“沙漠人參”“荒漠活煤”的梭梭樹。百度上說,梭梭樹生長于沙丘上、鹽堿土荒漠、河邊沙地等處,具有抗旱、耐熱、抗寒、耐鹽等特點。一邊感歎于梭梭樹頑強的生命力,一邊驚歎于螞蟻森林發起者超強的跨界融合能力,将人類現實生活中産生的碳足迹通過數字化平台進行虛拟交易,再次轉化為實際的生産行為,而且還是一種綠色環保的人類活動,真是太妙了!不愧是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的項目,和同樣獲得該獎項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一樣,實至名歸。
以我目前的認知水平和創新能力,跨界融合這事還真是望塵莫及,但是從植物的根系主動找水這個現象,給我不少啟發。植物在幹旱初期不僅不會慢下來還會加快找水的速度和深度,那麼換作是人類,在遇到困難初期不要退縮要迎難而上、快速分析研判整合。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是出現問題立馬解決的态度,可以接受但不被稱頌。事物的發展是一個漸進變化的過程,值得被稱頌的是“預則立”。毛主席認為,真正富有預見和遠見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從‘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發展的動态、趨勢和規律。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寫道:“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這裡的“桅杆”預示着革命高潮的到來;他還說過:“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這裡的“桅杆”強調了領導幹部要善于發現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預則立”的“預”就從懂得看“桅杆”中來。結合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量的積累引起質的飛躍。零零散散的文件審核看起來毫無體系和規律可言,但是日複一日的零散積累和集中進行分類複盤,使得記憶的加深和強化,結合已有政策法規進行複盤歸納,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審核風格和體系,那麼在未來的審核工作中就可以預見到一些可避免的問題,從而減少差錯,形成可複制的“捷徑”。又如,停止淺層根系生長集中精力深入找水。這給我的啟發是“及時止損”,集中力量辦大事。此處就不展開說了。
以上都是指代缺水初期的做法,文中并未說明缺水中後期植物會怎樣,也許撐不了多久,但我相信人類的意志和韌性一定可以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韌勁青年,請持續在這片熱土上紮根,不止是為了飲水,相信終有一天,花會開、果将碩、香飄遠。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