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三)盡心上篇2——人不可以無恥③:核心知識點、應用延伸
核心知識點
什麼是大衆?什麼是小衆?
孟子早就給出了他對“大衆”的定義:“行之而不著焉”——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道為何而忙;“習矣而不察焉”——接受了某種觀念卻從未洞悉為何這麼定義;“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終身按某種方式生活卻不知習慣是如何養成的。
這樣的人就是大衆,不知,也不智。很多人已身處高位或生活富足無憂,從數量上來說,是人群中的“少數”。但他們很可能隻是運氣夠好,并不知此生是為了什麼目的來,要去往何方,從思想上來說,仍是“大衆”。
相反,假如一個人能夠做到“著”“察”“知其道”,行事、決斷都是出自本心,那即便他也隻是每日上班、下班、照顧家人,行為從無出格之處,和你我常見到的“大衆”無異。但他是一個“小衆”的人——他知道自己為什麼活,也知道怎麼活得更好。
應用延伸
感到快樂的時候,接受并延展快樂
《中庸》裡講:“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萬物不會自欺,夏天不會下雪,雨天不會幹旱。
但人會自欺。
明明想做個樂隊主唱,偏要說歌手都過于浪漫,還是做會計穩定;明明想離開父母庇護,卻要說贍養雙老是為人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勉強自己回家鄉,過上不甘心的日子。
“我不能”“我不行”“我好希望”......這些心裡的委屈、遺憾,都是你對自己不誠實造成的。假如音樂能讓你快樂,那就每天都唱上一首歌;假如在異鄉更自在,就接受故鄉難回,把異鄉變成下一個家鄉。
對自己誠實很難,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庸庸碌碌淪為“大衆”;但其實也沒那麼難,就是感到快樂的時候,接受快樂;感到孤獨時,揣摩孤獨。見到悲劇,心裡難受;碰上喜事,拍手叫好。
将這些真實一點點存下來,你就一點點地接近“誠”,接近自然真理,接近于仁。
- 上一篇 《孫立人傳》分享07:仁安羌大戰是争取來的
- 下一篇 陰符經(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