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太祖皇帝訪舜巡的故事:“訪”字何意?到底在說什麼事?

【 紅樓日月:連載197】

(接上文,胡适《紅樓夢考證》辨析)

還有一點,需要特别指出:甲戌本、庚辰本,都是“訪”舜巡,不是“仿”字。

“訪”字,在八十回中出現了二十多次,全部列出來看:

“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

甄士隐同瘋道人去後,“遣人各處訪尋,那讨音信?”

“我自使番役務必探訪回來。”

“以待尋訪女兒下落。”

“在家時名喚賈敏。不信時,你回去細訪可知。”

警幻仙姑“是以前來訪察機會,布散相思。”

“說起當年太祖皇帝訪舜巡的故事。”

“采訪聘買得十個小尼姑。”

“各處察訪打聽已畢,惟有山下廟裡果米最多。”

“各處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處訪察。”

寶玉的詩“《訪菊》”,說的更明白:“起首是《憶菊》,憶之不得,故訪;第二是《訪菊》,訪之既得,便種;第三是《種菊》。”

“所以今日會齊了來訪,投各人親戚。”

“訪妙玉乞紅梅。”

“即刻就傳給園裡各處的媽媽們小心查訪。”

“一時難查,慢慢訪查。”

“平兒一一的都應着,打發他們去了,卻悄悄的來訪襲人。”

“咱們此時就訪稻香老農去。”

“饒這樣,天天還是察三訪四。”

抄檢大觀園前,鳳姐的話:“且平心靜氣暗暗訪察,才得确實,縱然訪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

“就吩咐他們快快暗地訪拿,這事要緊。”

“因丢了一件東西,連日訪察不出人來。”

所以《紅樓夢》中的“訪”字,意思很清楚,可“訪”人、物、事,不得,故訪,訪之,可得,也可能訪不着。


...

王熙鳳說起太祖皇帝訪舜巡的故事

我們細看這個“當年太祖皇帝訪舜巡”的故事:

咱們賈府:隻預備接駕一次。

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

甄家:獨他家接駕四次。

這是個簡單算術題,請問賈府、王府、甄家總共接駕幾次?

答案:四次。

為什麼不是六次?

為了擯除成見,客觀計數,我們換個題目、變個動詞,把它變成一個單純的算術題,可以讓學生來算:

我們把“接駕”,變個動詞“旅遊”,讓一個學生來計算自家賈家,和兩個親戚王家、甄家,這三家總共“旅遊”的次數。

注意鳳姐和趙嬷嬷說的是幾十年前的事,所以數學題這樣描述:

請計算發生在幾十年前的這三家旅遊次數。

賈家:隻預備旅遊1次。

王家:也預備過旅遊1次。

甄家:獨他家旅遊4次。

解答如下:

因為說的是幾十年前的旅遊,賈家“預備旅遊”1次,他家預備過、安排過,顯然最終沒有成行,沒有真正旅遊。否則如今說起來,就不隻是“預備旅遊”1次,而是“旅遊”1次。

所以,賈家旅遊次數:0次。

同理,王家旅遊次數:0次。

甄家:旅遊4次。

這三家旅遊次數合計:4次。

《紅樓夢》中,接駕次數,也是一樣,總共四次,不是六次。


賈家、甄家,史家、王家,都是一家,朱明皇家。

所以這裡說的“當年太祖皇帝訪舜巡的故事”,說的也是朱明的皇帝“訪舜巡”的故事。滿清是紅樓作者在書中一直蔑稱的耗子、蟲鼠、犬羊、腥膻、胡虜、猢狲、中山狼、無情獸、野驢子、騷達子、反叛肏的、中華之患、跳梁小醜,因此這裡尊稱的皇帝、舜巡、接駕、皇帝家,絕非滿清。

從“太祖皇帝訪舜巡的故事,比一部書還熱鬧”的側批:【既知舜巡,而又說熱鬧,此婦人女子口頭也】,提醒讀書人,舜巡,崩,皇帝死了,不是“熱鬧”之事。

“誰家有那些錢買這個虛熱鬧去?”及夾批:【最要緊語!人若不自知,能作是語者,吾未嘗見】,也提醒讀者,“熱鬧”是“虛”,這是“最要緊語”,讀者要“自知”。

而且,“誰家”旁的脂批,和“皇帝家的”脂批完全一樣,都是【是不忘本之言】。不忘皇帝皇家是不忘本,也提示讀者:“誰家”?說的就是“皇帝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細看這段文字壓軸的“一句話”:

趙嬷嬷道:“告訴奶奶一句話,也不過是拿着皇帝家的銀子,往皇帝身上使罷了!誰家有那些錢買這個虛熱鬧去?”

趙嬷嬷的“告訴奶奶一句話”,是這段“當年故事”的最末的話,是這段文字的總結性的話。顯然告訴的不隻是“奶奶”,還有讀者,一定要看明白作者反面在說什麼。

“誰家有那些錢買這個虛熱鬧去?”是問讀者的話,誰家?是甄家嗎?是賈家嗎?是王家嗎?

是誰家?“皇帝家”!這裡一直說的是“皇帝家”、“皇帝身上”的事,不是真“熱鬧”之事。

所以,鳳姐“納罕”:他家,怎麼這麼富貴?皇帝家,當然富貴。

“凡有的外國人來,都是我們家養活。”注意,不是負責招待,都是我們家“養活”,也隻有皇帝家,才能這麼說。

“粵、閩、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不是說我們家負責管理,說的很明确“都是我們家的”,誰家敢這麼說?皇帝家。

那麼,“皇帝家”、“皇帝身上”的事,不是“熱鬧”之事,“太祖皇帝訪舜巡”的事,反面在第二牍到底說的是什麼事?

《紅樓夢》中一直把黛玉崇祯比作“舜”。舜巡,崩!在崇祯帝死後,朱明皇家有四個皇帝也追尋“舜”,先後“崩”!就是南明四帝,弘光帝、隆武帝、紹武帝、永曆帝也都先後崩,共四次。

所以“接駕四次”的“接”,同南明四帝前仆後繼,一個接一個的“接”。

這跟前文解讀“珍(珠:亡了)琏環琮,元迎探惜”,是“真(朱:亡了)連環從,原應歎息”,一貫一緻,都是指南明四帝之事。

所以,是在“連環從”的賈琏之處,說“訪舜巡”之事。

所以,是在元春永曆“選鳳”之時,說“訪舜巡”之事。

所以,是在元春“省親”的話之後,說“訪舜巡”之事。

甲戌本第十六回有回前批:“借省親事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就是說,“省親事”與“南巡”:有關聯。後面省親的元春,是永曆帝,正是“訪舜”、“南巡狩”、“崩”的最後一帝。寫此批語的時候,南明四帝已亡多年,朱明已亡,所以有“憶昔感今”之慨。

所以,現在回頭再看“接駕”的幾句話,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咱們賈府:隻預備接駕一次,脂批:【又要瞞人】

脂批提醒了“預備接駕一次”是作者“瞞人”。

這句“預備接駕一次”,可與說“訪舜巡”之前,說“省親”的那段話最後,趙嬷嬷壓軸的那句話一并看,趙嬷嬷道:“阿彌陀佛!原來如此。這樣說,咱們家也要預備接咱們大小姐了?”

看清楚:咱們家,就是咱們賈府,預備接元春的駕!原來如此。

所以,“預備接駕”,隻是預備,并非真正接駕。跟前文計算次數我們理解的“預備接駕”,完全一緻。

鳳姐:“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

王府、賈府,都是皇家,也是這次:預備接元春的駕。鳳姐理家,不就是鳳姐在“預備”嘛。

從兩段文字最後趙嬷嬷都是壓軸的、關鍵的話,我們能看得出,趙嬷嬷“這會子跑來,到也不為酒飯,到有一件正緊事,奶奶好歹記在心裡”。把讀者都叫“奶奶”了,讀者好歹記在心裡:有一件正緊事!什麼正緊事?是給兒子求事嗎?從這倆“棟梁”後來再沒出現過,甚至趙嬷嬷也再沒出場,可知:趙嬷嬷“這會子跑來”的“正緊事”,就是專門來給讀者揭示反面秘密。

看趙嬷嬷說甄家:“嗳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

甄,真:獨他家,隻甄家,真朱家,接駕四次。

甲戌本脂批:【甄家正是大關鍵、大節目,勿作泛泛口頭語看】。我們也就明白了:“甄家”這個“大關鍵、大節目”!

“四次”:脂批【點正題正文】

正題是什麼?“說起當年太祖皇帝訪舜巡的故事”。

說起當年的故事:太祖皇帝訪舜巡。——四次!

與前面解讀的南明四帝“訪舜巡”:前後一緻,相互驗證。

趙嬷嬷說:“‘罪過可惜’四個字”。

趙嬷嬷這“四個字”揭示的秘密:“罪過可惜”!我們也就一下明白了:南明四帝,前仆後繼,一個接一個,“崩”了四個,罪過可惜,原應歎息!


未完,連載【紅樓日月】

(點擊正文前的頭像或賬号名,進入連載目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