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及其中國大曆史

提起黃仁宇,大家都會想起他的曆史著作《萬曆十五年》。而他的另一本書《中國大曆史》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今天我們聊聊這本書。

...

一、何為中國大曆史?

黃先生說他的大曆史的英文寫法是Maco-History,這還是他自創的新詞。這個詞來源于他的專業方向:經濟學與經濟史。他說,他從“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這個詞想到了“Macro-History”這個新詞。

在其看來,所謂“大曆史”即是“用歸納法将史料高度濃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因此,其關注點也從瑣碎的曆史事件中轉移到宏觀的線條和曆史特征上,注重的是對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結構框架。政權的更叠亦非黃仁宇關注的重點,他更關注的乃是曆史中的若幹因果關系,以及各個時代之間的相互影響。

對于曆史人物,如王莽、王安石、張居正等,黃仁宇強調将人物與曆史大背景結合起來,且不放過人物的個性特征,從而使那些本來我們以為研究得很透的人物得以新面孔展現。作者的目的在于通過以上的調整,使得中國曆史“和西歐史和美國史有了相互比較的幅度與層次”,以便于進一步研究。

二、中國曆史的三個階段

依着這樣的思路,從作者的叙述中,隐約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國的幾千年發展曆史分為了三段:

第一段是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意識形态逐漸形成的時期,從商周發端,到秦漢。       

第二段是從隋唐到明清,從城市商業和邊境貿易中産生了商業社會的種子,但這種子在官僚體系、自耕農經濟和意識形态面前,隻是發展出了服務于宮廷地主玩樂所需的奢侈品生産與商業。從宋元到明清,中間從王安石變法到張居正變法,似有着搞“數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數目字管理的條件仍未具備,變法必然失敗。

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來侵略與沖擊,開始尋找強國的途徑,從清末的洋務自強運動到維新變法、立憲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開放,這一波一波的革命終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創造了“一個新的高層機構”和“一個新的低層機構”。而“現在中國當前的任務,則是在高層機構和低層機構間敷設有制度性的聯系才能從上至下,能夠以經濟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脫離官僚政治的壟斷。

三、曆史的三條線索

第一,黃土地帶是中國曆史的源流,對中國曆史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針對這一點,作者提到了千百年來,中國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而黃土地帶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源頭。同時黃河流域的治理問題更影響到中央集權的産生,因為當上層建築不适用于經濟基礎時,适合時下發展的上層建築便會呼之欲出。還有,黃土地區的氣候使得農業問題的産生,而解決問題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體系。這一切都體現了黃土地區作為客觀條件,對我國曆史的影響。  

第二,儒家的思想對曆史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中央集權都頗有影響。首先,作者認為亞聖孟子的觀念更為成熟,對社會的進步,曆史的發展更有幫助。孟子的觀念作為客觀條件對秦的發展鞏固很有幫助,他認為君主是必要的,等級是要有的。而後,漢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時也沿襲了嚴酷的刑法來維持人民秩序,所以漢的政治文明是多種思想的結合體。南宋時期程朱理學又将儒學發展為一種終極真理。總的來說,儒學可以說是曆史發展的風向标,對中國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

第三,就是中央集權在中國的發展曆史。黃仁宇稱之為“間架性的設計”。這種設計在秦漢以後為中央集權的專制社會,其立足基礎是遍布全國的均勻的農村組織,上端是同樣結構均勻的有紀律的官僚組織,這樣使中國的朝代以一種權力的架構放在一個大規模的社會基礎之上,難以在短時期内用和平方式改造,它在明清時期喪失了其擴展性和開發性,走向内斂和非競争性,也是中國在近代走向落後和遭受屈辱的曆史根源。

附讀書筆記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