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夜裡的詩筆
筆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之所以提及此話題個,是因為筆者從八歲開始在村小學入學,五年小學,兩年初中,兩年高中,未滿十七歲是在一所很簡陋的農村高中畢業。在學校學了多少東東完全可以推測想象得出來,幾乎全給“鬧革命”給耽誤了嘛。不過,也不是一點收獲都沒,比如當時毛主席公開發表過的三十多首詩詞便全部背得下來,全系自找。這在當時是一件很是自我炫耀的事情,因為沒有遇過對手,知直到現在。
這都是過去,大半輩子前的事情了,本不提了。隻近些日子被失眠折磨得痛苦不堪,便時不時想起來這些,其中包括毛澤東主席的這首《虞美人·枕上》(此詞的公開發表是在“文革”結束後,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
虞美人·枕上 毛澤東(近現代)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
一勾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抛眼淚也無由。
細細品味,便不難看出這位讓全世界矚目的偉人在失眠淩虐下的煎熬狀态。可以說,那流淌的淚決然不是誇張,而是由那些如今看來隻剩下遠去的影子以及“百念都灰盡”的事情所引起。至于“天色總難明”,床上“江海翻波浪”,那種痛苦,就無需多言了。
李白的《靜夜思》那就更簡化了,一戳就明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楞一看是對月抒情,“地上霜”是啥?由心裡的冷冰冰所引發的“眼中釘”呗。可你敢說,此夜的月出現在眼前不是由于失眠招來的嗎?
相比較而言,張繼(唐)的《楓橋葉泊》一點也不掩飾,連月也給落到山後面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連寺廟的名字也叫“寒山”,你說肉長的心裡就有多麼的冷卻?
最後再來一首作品風格更加敏感多情的由溫庭筠創作的《更漏子·玉爐香》: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鬓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稍加翻譯一下:
精美玉爐散發着爐香煙,紅色的蠟燭滴着燭淚,搖曳的光影映照出華麗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顔色已褪,鬓發也已零亂,漫漫長夜無法安眠,隻覺枕被一片寒涼。窗外的梧桐樹,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為别離傷心。一滴一滴的雨點,正凄厲地敲打着一葉一葉的梧桐,滴落在無人的石階上,一直到天明。
詞通過描繪室内外的景象,抒寫了思婦的離愁。裡裡外外,進進出出,水捕捉哪。上阕描寫室内物象,雖然場景溫暖祥和,但思婦因離愁而輾轉難眠,容顔不整,鬓發散亂,忍受着枕衾間的寒冷與痛苦;下阕通過寫思婦在室内聽到室外的雨聲來描摹人物的心情。全詞從室内到室外,從視覺到聽覺,從實到虛,構成一種濃郁的愁境。上阕辭采密麗,下阕疏淡流暢,情感變化發展自然。
整夜無眠。
- 上一篇 在荒誕的褶皺中尋找真相
- 下一篇 春聯的快樂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