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26-串門兒

...

小時候我家的家教很嚴,老爸平日給我們定了很多的規矩,生怕我們出去惹事,這不準那不準的,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許串門兒”。

“串門兒”是北京老話兒,意思是指到鄰居家做客。串門兒也分檔次,過年過節時爸媽帶着我們去探親訪友,屬于“官方允許的串門兒”,不在限制之内。而老爸限制我們的則是“未經家長同意的非官方串門兒”。

我一直不大理解老爸為什麼不讓我們去串門兒。是怕孩子太鬧招人家煩?是怕我們随便吃人家東西欠人情不好還?怕我們損壞了人家的貴重東西還得賠償?還是什麼其他原因?後來長大了,我琢磨出來一條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我們鐵路大院的居民都是一個系統的,老爸可能是擔心我們說話沒把門的,萬一到别人家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也許就會找麻煩。嗯,考慮到當年那種“左”的政治環境,這個理由比較靠譜。

不讓串門兒就不串了?不可能。

孩子畢竟是孩子,那時候沒有電腦、沒有電視、沒有遊戲機,連電匣子(收音機)都不讓随便開,我們不串門兒幹啥去?

老爸一上班,他定的所有規矩就基本上全作廢了,媽媽是跟我們一頭兒的,隻要不出圈,一般情況下不大管我們。

我那時候串門兒的對象主要有三家:一是我們家隔壁的程化家,他跟我同歲,他姐姐程英跟我姐姐同歲,正好玩到一起。二是一樓的小毅、小瑞、小鈎子三兄弟家,他家是雙職工,白天沒人,我們可以胡造。三是四樓的小謙、小翔兄妹家,他家白天也沒大人在家,而且小謙比我大一些,愛看書,有學問,跟他一起玩能長知識。當然,如果他們願意也可以到我家來串門兒,前提是我爸不在家的時候。

不單我們小孩子愛串門兒,那時候大人們也喜歡串門兒,尤其是我媽媽她們這些“鐵路家屬”。

所謂“家屬”是指當時沒有工作、專門在家帶孩子做飯的鐵路職工的夫人們。當時每個家庭的孩子都好幾個,有的家裡還有老人,迫使這些夫人們放棄了找工作,專心照顧家庭。

家屬不上班,每天買菜做飯照顧老人孩子之外,多少會有一些空閑時間,這時候就是她們串門兒的最佳時間。

我媽不大喜歡串門兒,多數時候是别人來我家串,那時候鄰居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尤其夏天,各家的門都是開着的,串門兒的時候連門都不用敲,很随便的就串進來了。

“付大媽,今兒做什麼好吃的,在樓道裡就聞着你家的香味兒了。”

這時候我媽就會從廚房出來,一邊在圍裙上擦着手一邊寒暄:“能做什麼好吃的啊,就是熬白菜呗。”

“付大媽您熬的白菜都比我們家的好吃,哎,那個什麼,你家有醋嗎給我點,這幾天一忙忘了買了,今兒中午想做個醋溜白菜,孩子他爸愛吃這口兒,這油都熱了,你猜怎麼着?我一看家裡沒醋了,哎呦喂,急死我了!先借你們家的用用,回頭我買了再還您啊。”

我媽會趕緊把醋瓶子遞過去:“沒事你用吧,不用還,我們家還有一瓶呢。”

“那哪兒行啊,上次從你們家借了半塊姜還沒還你呢,回頭一塊兒給你啊。”話音未落,人已經飄走了。

這種串門兒屬于“臨時性閃電串門兒”,來去匆匆,但頻率很高。

還有一種串門兒就很占時間了,這種情況下,來者一般是拿着正在織着的毛衣,或是正在納着的鞋底子,進門兒就往床上一坐,表情神秘地對我媽說:“付大媽,你聽說了嗎?對面樓新搬來的那小兩口兒昨晚上又打起來了。”

“是嗎?為什麼啊?”

下面就是叽叽咕咕的閑聊,有時候一坐就是大半天,要是趕上我在家寫作業,心裡就别提多煩了。

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也特理解她們,整天守在屋裡,和油鹽醬醋打交道,太單調了,串門聊天是她們獲得信息,宣洩情感的唯一途徑啊。

現在北京城裡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卻被一扇扇的防盜門隔開了。我在這個小區住了快二十年了,連鄰居們姓甚名誰都還沒認全,更别說串門兒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