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觀後感

沉寂了幾天,終于我還是想談談我看《劉伯溫》的觀後感。緣由大概還是近期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不得不聯想到劉伯溫。

看完劉伯溫,我内心除了欽佩之情之外,再就是惋惜,痛恨,甚至感激,感謝。

我惋惜的是,被譽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如此名譽的劉伯溫,還是抵不過強權政治。更抵不過皇權争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如何?最後還是不過一紙文書,竹籃打水一場空。

彼時在我心裡,我是非常崇拜諸葛亮的,我以為諸葛亮是最厲害的人。當然諸葛亮确實是最厲害的人,但是當我看到“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個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諸葛亮時期是三國時期,但是劉伯溫不同,他可以稱得上“帝王師”,是明代能夠順利走上曆史潮流的最大的推手。

在那個沒有什麼“科學”的年代,能夠通過觀測風雲,懂得堪輿,還屢次推測風雨,對于明軍那是猶如天助。如何不被神乎其神?甚至于在當今二十一世紀,還有很多奇怪的行為不被科學所解釋。當然,我不是說相信神學,隻是說即便在當今科學盛行的年代,依舊有不少人相信神學。更何況在那個還未曾“開悟”的年代,沒有“賽先生”的時代。

劉伯溫除了被普通人所推崇,同樣也被朱元璋所推崇。被奉為座上賓。史記中多有記載,劉伯溫與朱元璋室内多次密語,與其說是密語,不如說朱元璋在請教劉伯溫。彼時朱元璋有如何重視和看重劉伯溫的地位,那麼此時就有貶低。

從一開始的感謝“先生”為其付出巨多,連劉伯溫母親去世,都未曾讓劉伯溫歸鄉為母親丁憂,而是選擇“奪情”。當然從個人而言,母親去世,而未曾歸鄉丁憂,确實難過。但是朱元璋為大局考慮,也言辭懇切留劉伯溫,繼續共圖大業。彼時,劉伯溫同樣真情實意感受到帝王的愛護與尊重,也就留下了。我們作為讀者對此也無可厚非。随着時間不斷推移,劉伯溫嘔心瀝血為明朝的建立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最重幫助朱元璋建立明朝。

我們常說“武打天下文治國”,打天下容易,那麼如何治理國家就沒那麼容易了。朱元璋也如曆朝曆代的帝王一般,這就說到我為什麼除了惋惜,還覺得痛恨了。本來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劉伯溫,理應成為座上賓的,反而被閑置,沒錯,就是“閑置”。之前朱元璋稱之為先生,愛護且敬重劉伯溫。但此時,朱元璋一改往日話鋒,稱劉伯溫是依附自己才生存下來的。而且自己也知道劉伯溫那些小伎倆不過是小把戲而已,能夠建立明朝純靠自己做的決定,跟劉伯溫無關。

當我看到這裡時,我心裡一涼,這不就是典型的卸磨殺驢?劉伯溫是個重感情的人,這也是我覺得痛恨的一個點。因為劉伯溫是個重感情的人,本來劉伯溫已經歸鄉可以安心過日子了。奈何朱元璋又遇到危機,再次想到劉伯溫這個人才,便再次啟用。啟用的方式,讓我等覺得嗤之以鼻,“封爵”,是的,對劉伯溫其家人封爵。可能在那個年代,對于劉伯溫而言,他是悲哀的,因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起碼面子上是封爵才回去了。就算不給面子,直接叫回去,他又有何能力去拒絕一個帝王的“請求”?

想想現代,我感受到“平等”“民主”,相比較劉伯溫遭遇的事情,我感受到強烈的“平等”“民主”。

這就說到我近期的事情,就是,我近期在玩一款手遊端遊遊戲,題材是三國,主要是排兵布陣團隊作戰的一種遊戲。

原本,我這次開的新區,原本意思是,悠閑玩玩,畢竟再過幾年有孩子了時候,我總不好待在電腦前玩各種端遊遊戲吧。就是玩到夠了,以後就不想玩了。

我悠閑自在的玩了大概有一周,沖榜也結束了,然後加入了一個團體,進資源州後,這個團體感覺很崩,随後就換了一個團體。我已經不是新手了,我的團體歸屬感沒有一開始玩的時候那麼強烈,對我而言,這個時候,我無非就是這個團體待得不開心,不順心就換個。畢竟遊戲裡面,既然想玩,那就選個看起來比較強盛的團體,能夠玩的更順心一些。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剛進新團體沒幾天,因為相對于前一個團體(暫定為A),我是個“叛徒”,因為我沒有守到這團體的滅亡的最後時刻。新團體(暫定為B)的主要區域距離我行軍還需要15分鐘,很顯然,我處于“敵軍”腹地,B一直呼籲我們從A換到B的人,遷城到B所在的區域。

我沒有遷城的原因,一是因為就15分鐘路程,也沒多遠。二,如果B以後打算一統江湖(地圖),那麼我在這裡不是正好。

考慮到這2個原因,我就繼續待着。果不其然第二天我被俘虜了。在俘虜的時候,我的視野全部消失了,隻剩下我自己的視野。這個時候,團體頻道這些,我每天看着,心裡也不免有些焦急起來。過了幾天,距離我打算脫俘虜的前一天,我再也忍不住了。

随後在頻道開始表達想法,主體思想就是B團體很強大,但是沒有管理,管理太差了。重點就來了,我臨危受命,當上了“丞相”(團體的官職)。

原本我“上任”的時候,表達的很清楚,“外交”“君主”“将軍”(遊戲裡面的官職),我們各司其職,我将整體框架定好,然後我們分組執行。這看起來很美好,實際進展也很美好。包括懲罰獎勵機制也定好,進展了3天,很順利。

就在順利之際,問題又來了,因為有個“金主”(就是團體負責出錢獎勵的人)消失了,“君主”告知我這個消息。我認為,有錢有有錢的玩法,沒有錢就沒有錢的玩法。沒關系。這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在給我下套了。随後我開始根據現有情況來調整新的懲罰獎勵機制。

團體參與的活動獎勵發放的前一天,我發現自從我當了“丞相”我現實生活開始受到了影響,我需要早上6點就開始登陸上線遊戲,晚上12點都不一定能下線。因為要處理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解釋。比如制定第二天的遊戲任務安排時,因為君主和将軍太尉這些人想法不同,導緻,可能這邊定好的,那麼就要修改。原本我制定的時候,就考慮過突然情況,所以特地考慮彈性的事情了。

我開始意識到問題出現了,我開始跟君主商量,我要“請辭”。對,在這個時候,我也像劉伯溫那樣,選擇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其母親去世的時候,選擇歸鄉。我也一樣,如劉伯溫被朱元璋勸告當前局勢不太明朗,請留下共圖大業,待大業完成之際再行歸鄉丁憂。“君主”在我提出要請辭的時候,他同樣跟我說,距離活動結束還有一天時間,怕不穩妥,讓我再堅持一天,幫忙指揮帶一天。到這裡,我那該死的所謂“好勝心與榮譽心”促使我同意了。

果不然,幫忙帶一天,演變成三天,五天,七天。直到我再次從早上6點睜眼,開始跟“君主”讨論争執是否要同時開3個八級城(遊戲内的城池,數字越高,等級越高,越難打。)。

我的觀點是,我們能順利僥幸拿下1個9級城,卡在守軍恢複前拿下,已經是僥幸再僥幸了。如果堅持拿3個八級城,是會全軍覆沒的。

君主的觀點是,必須拿下3個城,要直接一個接着一個,再接一個,不要回去補兵。我給他不停地分析,這樣是不可行的,就相當與,咱們早飯隻能說吃早飯,最多吃完早飯,馬上吃午飯,但是你要吃完早飯,午飯,晚飯,吃完一頓再接着一頓。連續3頓,身體是扛不住的。

當然會有人說,有些人可以。這也說了,是有些人可以,既然是團體遊戲,自然是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行。所以從實際考慮,穩紮穩打,理想狀态就是先打虎牢(遊戲城池名),停下等碼頭(遊戲内碼頭)通,直接将隊伍拉到函谷關(遊戲城池名),等連接地一到馬上就打。

很顯然,我提起這個事情,就是跟劉伯溫如此的相似,在我看《劉伯溫》的時候,我突然一陣心寒,這不就是劉伯溫翻版。我開始回想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從一開始隻是個小的任務需要解釋,後來小組任務也需要解釋,到後來的是,做任何安排都需要解釋。跟他們原本的那個小團體的人解釋。實際上在我第一次“請辭”的時候,那會兒問題就出現了。但是我并沒有重視起來。就像劉伯溫“封爵”,我頂着“丞相”的名号,在其位謀其職,我沒有選擇,或者說我舍不得在位期間被人诟病。

當我把整個團體頂到團體第一的時候,我就該功成身退,但是我沒有。當然最後鬧得也算是不歡而散。可是我這是遊戲,我感歎,遊戲,我可以抽身。甚至于,在當今的社會,我可以一定程度的抽身,那麼劉伯溫怎麼辦?我們更大程度上覺得惋惜,可是如果換做是我是他,走他走過的路,吃他吃過的飯,經曆他所經曆的事情。他最後的慘淡,是否我們就可以避免?

我想想,我一樣沒有能力去對抗皇權,封建社會,豈是我一個百姓可以撼動的呢?

那麼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真的最後功成身退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