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讀書
讀書重要性不必多談,人人皆知。我要說的是:有人認為現在獲取信息的方式是多元的,而且很便捷,所以整日手機不離手,還有的整日看電腦、看電視。他們認為不用讀書,一樣獲得知識和新聞。
我認為通過電視或用其它的方式搜集的信息,即那種通過直觀方式接受的知識,是最淺顯、最粗疏且沒有經過精密邏輯證明的東西,是不靠譜的。我就聽範曾先生說,他是不看電視的,他認為那是浪費時間。我得出的結論是:必須要讀書。
讀什麼書?
當前,圖書太多了,文獻太多了,信息太豐富了。據說全世界每年出版圖書就有上百萬種;還有報刊雜志;還有電子圖書、數字資料等等,讓人眼花缭亂。一個人要想讀全是不可能的!
那該讀什麼書呢?
清末民初,有一位先生把學問分成三類:讀書有君子之學,有小人之學,有妾婦之學。說的是有些學問驚天動地,是君子之學;有些學問聽起來很好,實際無多大價值,是小人之學;還有一些學問,隻供婦人小孩娛樂之用,所以說是妾婦之學。
因此,我要說的是讀書就要讀有思想的書!有所啟迪的書!要讀經典!
所謂經典,不是自命的經典,也不是指派的經典,而是經過時間檢驗,能成為人類曆史和文明長河中作為思想奠基的那些書籍。
怎麼讀書?
有人說讀書就是與作者對話。因此,讀書的時候:
首先是要虛心。即使作者的觀點與你的認識不同,但也要先把自己的思想騰空,這叫虛心。唯有騰空自己的原有思想,而去追逐對方的思路才能進入對方的思境。唯有進入對方的思境,與對方契合,甚至把自己當成對方,才能真正完全理解對方的思想。在讀書過程中,如果你弄不懂對方表達的真正含義,那麼首先要檢讨自己。即使覺得對方論述的不對,也要反複思考是自己理解的不對,還是對方真的有問題。隻有抱着這樣極謙虛的态度讀書,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才能吸收到别人的想法以及想法中的合理之處。
其次,既然讀書是對話,就要了解對方。要了解作者,就能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方向及高度。任何一本嚴肅的或經典的思想著述,其思想深意必然不是能被一般的讀者輕易體會的,語言的有限性常常隻能表達思想的表層,符号系統後面的思想才是需要我們仔細體會的。
老子《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可說的,但用正常語言不可道,需要非常語言才能道,但沒有非常語言,于是老子隻能說他的道玄而又玄,是我這個符号系統不足以表達的東西,故“名可名,非常名”;黑格爾就曾說,一旦用語言表述其思想,馬上就發生變質和膚淺化的問題。
所以會讀書的人絕不是在字面上讀懂,而是尋求符号系統後面的思想深度。這需要徹底的虛心。隻有充分理解了對方符号系統後面的深刻思想,你才能比較其思想與你原有思想視角的不同。
目前很多人還沒開始讀書,就已抱着準備批判的态度,更不用說對别人思想的深刻理解了。當然,我說的讀書,首先在于你選擇了你覺得值得一讀的書,既然你選擇了,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了,在這個基礎上,就必須首先抱着虛心而不是批判的态度去讀書。
至于讀完以後是批判還是認可,批判什麼,認可什麼,那是以後的事,是你基于對别人思想充分的理解,且能站在更高的視角上才有權利去做的事。
思想性書籍必須精讀。讀思想性書籍是用腦過程,不是用眼過程,是深度的思維過程,不是淺層的泛讀過程。讀書即讀思想,要和作者的思想流契合,且需要一步步深化。
因此真正的讀書不是在閱讀書,而是在讀思想;我不是在調動思想,而是在醞釀思想;我不是在醞釀思想,而是在整理思想;我不是在整理思想,而是在發掘思想。
唯有這樣一層層的思維過程才叫讀書。真正的思想性著述,一天隻讀兩三頁才有可能真正讀懂,這種讀法叫精讀;比如讀牛頓的書,用微積分解力學,你一個小時能讀過去三頁嗎?如果一本思想性著作,一小時讀了20頁,我認為那不是讀書。
真正的好書必須精讀,需要深層的思想領悟,而不是淺層的用于聊天時的符号炫耀。有人讀書隻是為了博得與人聊天時的談資,這是極無聊的做法。
常見贊美讀書人博覽群書,讀書上萬本。真正的好書,一生讀幾十本、甚至真正讀通幾本已足矣!黑格爾有句名言:“博學絕不是真理”。
真正的思想者,大多數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形成自己的理論,如牛頓三十多歲就完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雖然真正成書在四十多歲;愛因斯坦二十多歲就提出狹義相對論,接近三十歲左右提出廣義相對論,其閱讀量遠不能和那些資深的物理學教授相比。但讀了大量書籍的教授們毫無建樹,年輕的沒讀多少書的牛頓和愛因斯坦卻成了各自時代的思想标杆。
所以,讀書不在于量,而在于其精讀的程度,在于對思想的提煉和發掘以及由此達到的思想高度。
因此,永遠不要炫耀讀了多少本書,你真正值得驕傲的是你讀懂了多少本書以及你讀懂的是什麼書。
讀什麼?
看有些書籍的文字華麗優美讓人賞心悅目,看過會産生快感,但這都是表層的浮淺的。
讀書就要讀思想!
讀過一本書或閱過一篇文章,合上書後,慢慢來體會,一絲絲把作者的思想脈絡了然于心!
這才叫讀書!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