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唐僧竟是偷渡取得真經?

...

《西遊記》電視劇插圖

大多數人了解唐僧取經的故事都是來自于82版電視劇《西遊記》。

劇中觀音菩薩化做和尚,贈送唐僧袈裟等佛教用具,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唐僧以禦弟相稱,并說出“甯想家鄉一捧土,莫念他鄉萬兩金”的囑托。

真是場面不可以說不大,規格不可以說不高,估計唐僧當時一定被感動的熱淚盈眶,心中一定有着“不取真經誓不還”的決心。

但史料上真實記載的唐僧可是沒有這些閃耀的背景加持,甚至西天取經已經涉嫌了偷渡。

唐僧13歲出家,從小一直癡迷佛學,在學習期間他發現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有很多錯誤,他希望到天竺學習原版的佛經,這是他西天取經的原動力。

...

唐僧西天取經路線圖

公元629年他獨自從長安出發,當時朝廷不允許百姓随便出境,他又沒有出境許可,所以隻能選擇偷渡。

不久他途經涼州(今甘肅武威)就被邊境士兵發現,命令他回長安。若是他就此回頭,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唐僧。

他幾經輾轉,逃過邊防關卡,一路向西,經瓜州(今甘肅安西)、出玉門關、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

到達了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大寺院,向戒賢法師潛心學習佛法5年,佛法造詣精進了許多。

天竺摩揭陀國國王聽說了唐僧的名聲,為唐僧開了隆重的講學聚會,召集天竺18個國的國王和3000多高僧到會。

會議開了18天,大家十分佩服唐僧的精彩演講,最後國王宣布講學圓滿成功。

公元645年,唐僧帶着600多部佛經,回到闊别17年的長安。正在洛陽的唐太宗聽說了唐僧的壯舉十分贊賞,在洛陽行宮接見了唐僧。

從這以後,唐僧在長安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并和弟子編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了突出貢獻。

...

《西遊記》唐僧

回顧唐僧這一生,出行時他并沒有電視劇中描繪的隆重場面,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對佛學的潛心追求,使他突破萬難險阻,最後終有所成。在重回故土時,受到百姓的夾道歡迎。

人的一生,有時候就是因為心中的那份對事業的執着和熱愛,不忘初心,勇敢向前。

春秋的屈原以身殉國,勸谏楚頃襄王勵志圖強;西漢的張骞曆盡艱辛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司馬遷雖身受宮刑,卻忍辱負重寫成了曆史巨著《史記》,他們和唐僧一樣,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燃燒自己,惠及人民。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