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本書 || 編号:[1854]

...

面臨兩難選擇時,選擇那個能為未來帶來更多運氣的選項;選擇目前看來困難的那一條路。

----【書朋撿話】

閱讀需要每天堅持,這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要相信堅持和積累的力量。

【每天推薦一本書】第1854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你好,我是劉書朋。

今天,我推薦的這本書是:

《渴望生活:梵高傳(全新升級版)》

作者:

[美]歐文·斯通

(Irving Stone,1903—1989),被譽為“美國傳記小說之父”。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像他的同鄉傑克·倫敦一樣,斯通的童年生活十分艱難,讀完中學後仍打工。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就職于該校英文系。他一生創作了25部傳記小說,《渴望生活:梵高傳》(1934)是其成名之作。

本書内容的簡單介紹:

“當我付出時,我付出我的全部。”

When I give,I give myself.

讀梵高,最大的意義是解放自己。

在他畫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們都要想一想:

如果遇上他那樣的困厄,我們将如何開辟人生?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傳記小說之父”歐文·斯通的經典代表作。

溫森特·梵高,一個為視藝術為信仰,以生命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間負重前行的探尋者。衆所周知,梵高去世後才聲名鵲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響力放大到整個社會的原因,繞不開歐文·斯通這本感動世人的傳記小說《渴望生活》。

1927年春,年僅24歲的歐文·斯通在巴黎看到溫森特·梵高的畫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剛剛37年,美國公衆尚不知道這位荷蘭畫家。梵高的畫作令斯通震撼不已:“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一切生命的有機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偉大崇高的統一體。”這位畫家是個什麼樣的人?于是斯通細讀梵高與弟弟的信件,“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歐洲,住在溫森特曾經居住和作畫的每一處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國南部的田野上,尋覓溫森特曾經安插畫架,把大自然變成不朽藝術的确切地點”。回到紐約的公寓後,六個月内四易其稿完成本書。

完成《渴望生活:梵高傳》後的三年間,因梵高當時在世人心中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畫家,關于他的故事被美國17家出版社一一拒絕,直到1934年初版。此後暢銷不衰,至今全球已發行160餘種不同版本,售出數千萬冊。

書評是從不同角度了解一本書的重要方式,

一起看書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隻看到了煙。”

死後才變得聲名大噪的梵高,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呢?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用厚達552頁的人物傳記給我們答案。可能在他心裡,他根本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幸福,不在乎所謂的功成名就,不在乎金錢地位,他在乎的是那金燦燦的麥田,那黃橙橙的向日葵,那繁星滿天的夜晚,那個能夠肆意揮豪的真實的自己。

《渴望生活》——算是足足地影響了許多代人,同時也影響了少年時的我。多少年後,看了許多畫,讀了幾多傳記,看了若幹電影,聽了若許關于他的歌,再來重讀這本書,發覺年少時那種磅礴的、熾熱的感覺并沒有遠去。原來一幅畫可以點亮一個人,一本書可以照耀一個人的一生。


文森特一生中的大部分選擇,從當時看無論怎樣都是錯誤的。但是當他成為梵高時,一切都合理了。他喜歡說:我已經全部表達出來了,這就夠了。遵從内心一直是他颠沛流離但始終堅定的事情。

梵高是自私的,但自私是進步的根本。

以上是朋朋整理的書評,

僅供參考。

每本書都有祂專屬的信徒,

通過上面有限的信息,如果你已經對這本書好奇、感興趣了,

去讀一讀,看一看吧。

看過後可以來這裡留下你自己的書評。

最後是這本書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Lust for Life

【ISBN号】978-7-5217-4535-1

【中圖法分類号】K835.635.72

【主題詞】傳記-梵高傳-歐文•斯通

今天的推薦就到這兒,明天見

。。關注朋朋,遇見好書。。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