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方法|7種手法,讓人物形象飽滿生動起來

記叙文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種文體,優秀的記叙文,無論是叙事性散文,還是小說,都離不開人物形象的支撐。所謂人物形象是指在一定時代、社會、環境中人物所體現的獨有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特征。那麼,如何分析并把握記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概括内容具體化

方法指導:具體形象=步步追問+想象延伸+局部細寫

【例如】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步步追問:小到什麼程度?怎麼個瘦法?穿得怎麼個差法?

【修改】我看見一個小姑娘,隻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很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

怎樣做到由不具體、不生動到具體、生動,可遵循如下程序:

“有什麼”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描寫對象、主人公叙述準确。

“怎麼樣”是刻畫、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細緻”。最好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描寫對象、主人公的特征、動作、細節。

“像什麼”是比喻,它的作用是使描寫變得形象。

複雜場面中重點内容要詳寫。

【例如】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

“太陽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一些似雲非雲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一點風也沒有……”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挂着層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着。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幹巴巴地發着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着行人的臉。處處幹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别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三、自然景物人格化

寫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其次,明确寫景的目的,寫景抒情,當重在想象之景,重在情緒之景。有了合理的想象和作者情緒的調遣,比喻、拟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才有所依托。

【例如】老舍《濟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四、觀察角度多樣化

1、調動各種感覺器官

看到的是什麼?聽到的是什麼?嗅到是什麼?摸到的感覺是什麼?這樣細緻的觀察就不愁寫不出具體生動的文章來。

【例如】朱自清的《春》裡面描寫小草的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趟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賞析】 “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這是它的情态,第一個角度;“嫩嫩的”,質地,第二個角度;“綠綠的”,顔色,第三個角度;“一大片一大片”是第四個角度,數量。

2、 觀察點要變化

近看是什麼形象,遠看是什麼形象,動态的觀察與靜态的觀察所産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例如】杜甫詩“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細雨落在水上,水面上有一個個水泡,魚兒在水泡中跳躍,如果是大雨,魚兒就不會這樣;燕子體輕,隻有微風,它才會借着風勢飛行,如果是大風,就不成了。

3、虛實相映,紮實靈活

“意到筆不到”。這是我國古代畫論中的一條原則。其高明之處在于筆墨沒有用足,沒有用滿,而意蘊已出。這是一種遊刃有餘、以少勝多的境界。有些文章,花費大量筆墨來追求事物表面的真實和全面,其形象卻仍然幹癟單薄,其原因就是沒有在“意”上下功夫,而有些作品在表象上所花筆墨甚少,甚至故意隐去和淡化了那些原本可寫但于“意”并無多大意義的“形”。更有些作品,描述對象好像在作品中消失了,然而通讀文章,卻又十分真切地感受它的存在。這種寫法被古人稱為“形虛而神凝”。

【例如】蘇轼《記承天寺夜遊》中有關月色的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寫月而偏不言月,但“積水空明”比“月色如霜”之類的描寫要更加清明澄澈,更加傳神。這種高明的手法,似乎特别适用于今天這個傳媒高度發達的影像時代。

五、顯示過程動作化

所謂動作細節描寫,顧名思義,就是對人物細小的動作的描寫。進一步講,描寫人物行動時,不僅要寫出他在做什麼,更要寫出他在怎樣做,特别是他“怎樣做”時常被人忽略的細枝末節,即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動作”,以此來凸顯人物的個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習慣的,等等,就是“于細微處見精神”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記叙了當年他和父親在浦口東站相别的情景: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别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将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六、心理描寫多樣化

當代文藝評論家侯金鏡先生說過:“文學的目的不在于告訴人們生活中發生了些什麼事情,而是告訴人們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這就要揭示人的心理世界、感情世界,用以影響讀者的心理世界和感情世界。”“文學如果不能描寫出人的心理活動,就沒有文學。”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心理描寫就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懼、秘密和矛盾,生動具體地呈現給讀者。其方法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描寫,它包括:内心獨白、夢境幻覺描寫等;另一類是間接描寫,它可借助人物的外貌(神态)、語言、動作、環境等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心理。

直接心理描寫:心理剖析、内心獨白、情緒直感、夢境幻覺

1、内心獨白式

就是自己對自己講的無聲的話。人在不同的心理狀态下會對自己講不同的話,這不同的話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态。把特定狀态下自己對自己講的話詳盡地描寫下來就能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

【例如】“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

這是《最後一課》中一個失去了自己國土的兒童——小弗朗士的内心獨白。當他知道這是“最後一課”之後,内心悔恨萬分,懂得了上這“最後一課”的意義,感到了它的珍貴。心理描寫具體細膩,形象可感。

這是最為常見的運用最廣泛的一種人物心理描寫法,采用這種方法,一般常用“他感到……”、“他覺得……”、“他認為……”、“他想……”、“他回憶……”、“他思索着……”等關鍵的字眼作為明顯的标志。當然,也可以不用這些詞語,直接通過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2、 夢境式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幻覺是現實生活的曲折反映,是思想意識的變形圖畫。幻覺是人在極度緊張的狀态下,眼前或耳邊會有虛幻的畫面或聲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聽到的,把這些詳細地描繪下來,就能十分準确地表現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文章的主題。因而描寫夢境和幻覺實在是透視人物心靈隐秘的一條通道,一條捷徑,它是人物内心的最好寫照。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結尾:“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迅先生通過幻覺,描繪出自己對先生的無比思念和無限敬仰之情。

間接心理描寫:表情、動作、語言、景物

1、神态表現式

【例如】在《故鄉》中魯迅先生這樣寫中年閏土的神态: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着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态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分别十幾年的兒時夥伴相見,理應有說不完的想念之言,道不盡的歡快之情。但是,中年閏土與“我”相見之後,“歡喜”同時現出的還有“凄涼”。這是因為中年閏土的頭腦中烙上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印記———兒時的朋友決不能與今天的“老爺”劃等号,所以開始不敢作聲,後來又恭敬地叫了一聲“老爺”。閏土乍見兒時夥伴的喜與哀、酸與苦以及精神麻木等複雜的心理狀态在這種準确的神态描寫中顯現得淋漓盡緻。

2、語言表現式

古語雲:“言為心聲。”人物在不同的場合說出不同的話,恰恰透露出人物真實的内心。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是這樣通過語言來對比刻畫“母親”的心理的:

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常常說:“隻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母親回來了。……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

前後兩次截然相反的話語,表現了“母親”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心理特征。

3、動作表現法

俄國短篇小說之王契诃夫說:“最好還是避免描寫人物的精神狀态,應當盡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狀态能夠從他的行動中表現明白。”人物的一舉一動,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體現。刻畫得好,往往能從側面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例如】“一個嘴巴打将去。衆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戶雖然大着膽子打了一下,心裡到底還是怕的,那手早顫起來,不敢打到第二下。”

這是《範進中舉》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戶為因中舉後喜極而瘋的女婿治瘋,打了他一個嘴巴,那細微的動作“顫”,則将此時胡屠戶的恐懼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

4、神态、語言、動作表現心理

【例如】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樣高大。“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他轉身朝着黑闆,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說,隻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

這是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的結尾部分,韓麥爾先生内心難以言狀的悲痛和憤懑,通過他痛苦的神态、語言和動作來刻畫,使愛國主義的激情在讀者心中産生了共鳴。

5、環境襯托式

“一切景話皆情語”,一個人在不同的心情時看相同的景物,會産生不同的感受,因為人對使自己心靈産生感應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據自己的心情選擇景物,并伴随着強烈的主觀感受,對聲音、光線會産生與平時不同的感受。把這些經過眼睛選擇過的在特定感受籠罩下的景物描寫下來就能充分地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态。

【例如】《社戲》中,魯迅先生是這樣通過景物描寫來襯托“我”去看戲途中的心理的: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月色便朦胧在這水氣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了歌吹了,還有幾點火,……也許是漁火。

這段文字,作者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方面着筆,對田地裡碧綠的豆麥、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星星點點的漁火、豆麥和水草的清香、宛轉悠揚的歌吹作了盡情的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形象地襯托出了“我”與小夥伴們去看戲途中那種歡快而迫切的心情。

七、共性特征個性化

在《我是怎樣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這是真正的寫作經驗談!人物的個性就是人物的眼睛,人物的“眼睛”是一扇照亮整個人物的明窗。如何表現人物的個性,讓這扇窗子明亮呢?把筆墨集中在能表現人物個性的事件故事上,才能寫出有個性的人。從寫作角度講,學會描寫、渲染,尤其是學會抓住心結,是凸顯人物個性的最有效地方法。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