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當又立”:現代品性的迷途與反思

在當今這個光怪陸離、瞬息萬變的時代,有一種品性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又當又立”。這看似矛盾的行為,卻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屢見不鮮。

先來說說什麼是“又當又立”。簡單來講,就是一邊做着某種事情,一邊卻又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姿态,否定自己的行為或者為其找各種借口。比如說,有些家長自己成天抱着手機刷短視頻,卻嚴厲要求孩子不許玩手機,要專心學習;還有某些明星,表面上倡導環保,呼籲大家減少碳排放,可自己卻頻繁乘坐私人飛機,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一個人的品性決定了其行為的高度和價值。

據某項社會調查顯示,約 70%的人承認自己曾經有過“又當又立”的行為或者想法。這一數據足以說明,這種品性并非個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就拿職場來說,有些員工上班時間偷偷玩遊戲,工作任務沒完成時,卻找各種理由,比如抱怨工作量太大、同事不配合等等。還有一些老闆,承諾給員工豐厚的獎金和福利,可到兌現的時候卻百般推脫,找各種借口削減甚至取消。

李大钊曾言:“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于空想,不骜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實的工夫。”然而,“又當又立”的人卻往往背離了這種踏實求真的态度。

為什麼現代人會有這種“又當又立”的品性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源于人們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一方面,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被認可;另一方面,又不願意付出足夠的努力和代價。于是,就陷入了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模式中。

這種品性帶來的危害可不小。它讓我們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變得虛僞和不可信。在人際關系中,也會因為這種品性而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那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品性呢?首先,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識,敢于正視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其次,要樹立正确的價值觀,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并為之努力奮鬥。

總之,“又當又立”的品性絕不是現代人的中流砥柱,而是我們前行道路上的絆腳石。正如朱熹所說:“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裡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隻有摒棄這種不良品性,我們才能以更加真實、堅定的姿态去面對生活,迎接未來的挑戰。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