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二哥制作土坯

1986年還是1987年暑假,我與在老家務農的兩個哥哥分家後,曾看過二哥為疊“隔堂”制作土坯這個活。好像是在我家老房子後面的平基上制作土坯的。用的原材料是黃土。黃土通常來自太太公墳頭地周圍——長着兩棵大楓樹下、本生産隊的梯田邊。用鋤頭掘出,再用紮箕挑到那塊有兩間房子那麼大的平基上,然後把土搗碎攪勻。

攪勻的辦法有多種。如果量少,那就先用鋤頭把碎土攏在一起,撒上切得一小段一小段麥稈,然後在土堆中掏出一個凹槽,澆上适量的水,再用鋤頭由槽心不斷地向外拓展,讓整個土堆潮濕一遍。接下來,人站在一邊,用鋤頭一鈎随後一推,類似“搓”的辦法,目的就是增強黃泥的粘合度。這樣“搓”一遍後還覺得黃泥粘性不夠,那就再來一遍。如果量多,那就借生産隊的水牛來踏(踩))黃泥,要是借不來,那隻好用腳踏(踩)了。二哥用腳踏(踩),那蹦蹦跳跳的模樣,現在想起來都感覺這個農活特别帶勁。

...

用腳踏(踩)泥,用弓切土塊

碎土攪勻後,似乎要冷處理一下。二哥利用這個時間,去磚瓦窯借來木模具和用來切泥塊的工具。切泥塊的工具類似弓,弓弦是一根極度繃緊的鋼絲。

土坯制作馬上就要開始了。二哥把模具放置在特别寬的闆凳上。這時候,母親用小紮箕拎來草木灰,趕緊抓一把抛撒于模具之内。這可以防止土與模具粘連。接下來,那就全是二哥的事了。隻見他用雙手抓起一塊切割好的泥塊向上擡舉然後直接向模具摔下。在巨大的沖擊下,模具邊上自然會有淤泥堆積,有的是辦法,就用那張弓那根鋼絲順着模具上頭輕輕一拉就可。然後,打開模具木栓,雙手搭住土坯一邊,快速地搬起,輕拿輕放到鋪上一層稻草的地上,一塊土坯就做成了。想來這個過程用時也就四五分鐘。一般情況下,碰到風和日麗的天氣,一天下來制作好的泥坯能壘起一堵錯落有緻的牆,等風吹日曬數天後,這些土坯就會變成一塊塊堅硬結實的建材了。

這土坯制作,看看簡單,其實也是一項技術活。我曾嘗試過,不是用力不夠,土塊沒全落到模具的底部,四個角可能要缺兩個角,就是摔的時候沒有一個定準,把泥塊一半左右扔到框外去了。二哥說:“你,這個人不是幹力氣活的料,歇一邊去。”

(陳水河撰寫于2025年1月3日早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