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此青綠
文/太史栩
...
《千裡江山圖》局部
那一年,王希孟18歲,恰是最好的韶華。
他幸運地進入翰林書畫院。翰林書畫院正是大宋最好的藝校,曾經出過大神級人物張擇端,就是畫《清明上河圖》那位。
天天,王希孟起得比雞早,讀書品畫練筆。待到上課前,他已先自習了一兩個時辰。
到書畫院,他畢恭畢敬地聽講、誠心誠意地作畫。
放學後,他幾乎沒啥娛樂,隻是閉門與畫打交道。
每逢休息日,他就背着畫夾、采風寫生。
以他的天資和勤奮,畫技自是突飛猛進。短時間内,他已向聖上數次進呈作品。
倘若換作其他皇帝,要麼覺得小夥子急于出頭,要麼不懂畫卻裝懂、胡亂誇獎賞賜一番。
但王希孟獻畫的對象是宋徽宗。
當皇帝,宋徽宗可能在及格線上下徘徊;但作為藝術家,宋徽宗絕對跑進了古今第一梯隊。
宋徽宗覺得,小希同學的作品“未甚工”。唬普通人足矣,但難入評鑒家之法眼。說白了,小希同學當時的水準充其量算二流畫匠。
好在宋徽宗畢竟愛才,他看出小希同學是好苗子,稍加調教,将來必成大器。于是,宋徽宗“親授其法”。
身為天子,宋徽宗的時間當然很貴,當真是“寸金難買寸光陰”,但他卻舍得抽出時間來指導小希同學。
王希孟所獲的這種恩遇,不亞于皇子。
“感君恩重許君命”,備受感動的王希孟決心報答宋徽宗的知遇之恩。于是,他倍加努力、絲毫不敢松懈。
半年後,這位天子門生就交出了十餘米長的青綠畫卷——《千裡江山圖》。
此次,宋徽宗欣慰地表示贊許。
但小希同學沒過多久就仙去了。
或許是天妒英才,抑或是畫這幅青綠長卷傾注了過多心血,積勞成疾緻英年早逝。
還有一種充滿浪漫主義、富有想象力的美麗诠釋:“這位少年在完成畫作之後,放下了屬于自己的名章,揮一揮手,走進了自己的作品,化作料峭枝頭的一抹青綠。”(引自 隻此青綠:舞繪《千裡江山圖》/景小勇主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