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雪非雪
【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的這首《梅花》,是記憶中小學較早背熟的一首古詩,類似駱賓王的《詠鵝》、白居易的《草》,朗朗上口,十多年難忘。古詩裡面與雪有關的很多,但首先想到的倒是這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兒主要描寫的并不是雪,但換個角度看,雪花,是不是像極了無色無味的梅花呢?有詩為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來自南宋詩人盧梅坡的《雪梅·其一》。
在不下雪的南方之南,看雪似乎是一種奢望。當氣溫即将驟降,提醒小朋友多穿衣服時,他們總會好奇的問道:“會不會下雪呀?”我們總是不忍去破壞小朋友的好奇與憧憬,隻希望他們可以保持對雪的喜歡,可以像電視上、課本上描述的那樣堆雪人、打雪仗。
沒看過雪,但我們從小就知道雪。看電視搜不到節目時,屏幕上盡是滿滿的“雪花”,伴随着“哧哧哧……”的聲音,像是下着大雪。夏天的時候,最喜歡就是聽到由遠及近的鈴铛聲,是小哥在賣冰棒。在類似熱水壺的小“冰箱”裡,似乎有着源源不斷的冰棒。比冰棒更容易化的是雪糕,軟軟的,像極了雪做的甜糕。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貼起了春聯。盡管這兒不下雪,但不影響我們寫張“瑞雪兆豐年”。聽說雪下得大,第二年收成就好,村民們并不糾結于毛筆字寫得好不好,應不應景,喜慶就行。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父母的旅遊照片裡面,還有幾張是雪的背景。雪,在這兒更像是褒義詞,給人好感。
倘若遇到一位北方人,肯定十分羨慕他,一定要問他很多跟雪有關的問題。“下雪是不是很冷?”“雪人是怎麼堆起來的?”“舔一下欄杆就會被凍住是嗎?”……可惜,幾乎讀大學時,我才真正接觸到北方人,關于雪的了解,更多是從電視上、書本上得知。
與雪有關的詩句太多了,前些日子還和同事探讨“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句古詩實中有虛,富有曆史縱深感。個人覺得較有意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算一個,“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也很畫面感。“北風吹雁雪紛紛”“将登太行雪滿山”仿佛身臨雪境。最喜歡“大雪滿弓刀”的蒼勁和力量感,以及“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平述中自帶的飽滿情懷。
電視上很多雪景也是讓人記憶深刻。《水浒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最是痛快,《三國演義》裡“關雲長敗走麥城”特别讓人傷懷。早期《雪山飛狐》《華山論劍》聽說不是實景,後來《智取威虎山》的林海雪原,“冰雕連”等等,雪景似乎看膩了,但仍然喜歡“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故宮就變回了紫禁城”。
高三填報志願時,老師們總鼓勵我們到省外讀大學。當時旅遊業還沒現在這樣流行和便捷,總覺得大學如果沒有出省,似乎往後機會就少了,就想趁這個機會出去走走。我填報的有西北、東北,有一些考慮也是想去見識下“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盛景,可惜最終被江南的學校錄取了,白雪皚皚仍然是個夢。
大學時,終于有機會看到下雪了。經常問同學氣溫零度了,校園的河水會不會結冰?怎麼沒有結冰?有一層薄薄的冰了!隻是每次天氣最冷的時候,往往是放寒假離校了。第一次在學校遇到下雪時,我開心地帶上傻瓜相機到校園綠地上抓着小樹枝拍照,第一次穿着厚厚的羽絨服,帶着手套,隻是雪很小,拍不出效果。後來又遇到幾次下雪,但都是小雪,沒什麼感知。到最後竟有些煩惱雨夾雪了,每次走路去上課都把鞋子弄濕了,倒是有細心的女同學帶上鞋套好一些。
前幾年在井岡山也遇到一場小雪。夜晚燈光下,盡是細細的白點在飄落。到了隔天上午,草地随處可見霜塊,一顆顆,當地人稱小米雪和米粒子,安徽人說鹽粒子,我一開始覺得像白糖。
- 上一篇 珍惜與你坦誠相待的人
- 下一篇 每天推薦一本書 || 編号:[1878]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