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堂留影220

2024-5-29 二百二十課

古文經典交流學習群 郭老師

郭志強,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曆史系 ,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政史地》編輯部主任。


9.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語音整理
我們知道儒家對于葬禮是非常重視的,尤其重視的是葬禮的等級規定。對于一個死去的人,要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埋葬,不同等級的人就有不同的安葬儀式。如果違反了這種規定,就是違禮,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在本章裡就是批評子路想以諸侯之禮來辦理他的喪事,目的就是為了恪守周禮的規定。
我們來看文本。“子疾病”,疾是病,病是大病,這裡疾病連用,說明孔子已經病重了。大概的時間是孔子周遊列國一事無成回到魯國之後,已近風燭殘年,弟子們開始悄悄地為他準備後事。
其他弟子怎麼準備的?曆史上沒有記載,而“子路使門人為臣”。子路對老師非常敬重,但是比較莽撞,做事有點欠考慮。
“臣”在這裡是特指辦喪事的人,按照《周禮》的規定,隻有諸侯死了才能由“臣”來辦喪事,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就好像今天有一定身份的人,或者說做出一定貢獻的人去世了,才能夠建立一個專門的治喪委員會。孔子病重快要去世,子路就想起一招,讓自己的門人去做“臣”,為孔子料理後事。
我們注意“門人”,過去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我覺得在這裡應該是子路的弟子,也就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因為子路隻是孔子的弟子,他恐怕沒有能夠使喚其他同門師兄弟的威信,所以他讓自己的弟子來充當“臣”,為孔子料理後事。
“間”指的是空隙。在這裡引申為孔子的疾病慢慢好轉減輕了。有的版本是“閑”,如果是“閑”字,那恐怕就是指病愈了。
孔子的病情好轉了以後,知道了子路的所作所為,大光其火,說的話也非常難聽,“久矣哉!由之行詐也”,說子路啊你總是那麼愛騙人,弄虛作假很久了。“無臣而為有臣”,我本身不是諸侯,怎麼享有這樣的待遇呢?這就是僭越啊。我明明現在沒有官職,你非要給我按諸侯的标準來找人當“臣”料理後事。“吾誰欺?欺天乎?”你想讓我騙誰呀?難道讓我騙上天嗎?
随後孔子又進一步解釋自己生氣的原因,“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死于二三子之手乎?”這段話呢,說出了孔子内心真實的想法。孔子的兒子孔鯉死的比較早,比顔回還要早一年,這讓孔子非常悲傷。孔子和弟子們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他的葬禮肯定是要依賴學生去完成的。
相比之下,弄一些假的“臣”來給自己操辦葬禮,孔子更希望自己以一個老師的身份體面的下葬,而不是以一個失職的官員的身份去安葬,這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定位。子路雖然尊敬愛戴自己的老師,但是他的做法有點莽撞。他就是按照普通人的慣性思維來考慮這件事,希望老師的喪禮規格要高一些,要體面一些。
然而,子路的這種做法恰恰戳到了孔子的痛處,因為他感覺子路看重的是官位,他希望自己的老師有地位,就算老師實際上的地位達不到,他也要想方設法來提高喪禮的規格。這讓孔子感到非常失望。
實際上,這樣的錯誤子路已經犯過一次了。顔回英年早逝,大家都很痛惜,要捐款給他進行高規格的厚葬。而顔回的父親顔路也是孔子的學生,就親自過來找孔子借車,要用孔子的馬車送葬,但是孔子沒有借,因為不符合禮制。況且孔鯉死的時候,孔子也沒有厚葬他。盡管如此,子路還是組織一衆同門厚葬了顔回。本來顔回生前就以“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而聞名,最後卻因“厚葬”而被诟病。
我們通過學習《論語》,知道孔子發脾氣,平日裡都是悠閑淡定,哪怕是批評學生,一般也都是循循善誘。而這一次似乎是真生氣了。
“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孔子在進一步批評子路,你弄虛作假幹啥呢?縱然我的葬禮不夠豪華,但隻是我的學生來操辦的,就心滿意足了。我怎麼可能就死在道路旁呢?子路你真是太愚蠢了。
當然在這裡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孔子看到了生命的終點,而自己所倡導的理念,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正是因為如此,聽到子路這操辦喪禮用了假冒的“臣”,真的惹惱了孔子。
其實孔子此時此刻的情感是比較複雜的,他借子路找門人做“臣”這件事,再一次展現了他堅定的内心,孔子更加認定自己應該是一個體面的老師,所以他願意“死于二三子之手”,也就是由他的學生來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後來子路死于衛國内亂,比孔子死的還早,孔子以喪子之禮把他下葬。過了幾年,孔子也去世了,一衆弟子過來問子貢穿什麼樣規格的喪服,用什麼樣的葬禮。子貢就說,當初顔回去世,子路去世,老師都以喪子之禮安葬,不穿官制喪服,那我們今天也以喪父之禮安葬老師,也不穿官制喪服。這樣也算保住了一代偉人他最後的倔強。

〔按〕“臣”的解釋

詞典:甲骨文字形,象一隻豎立的眼睛形。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于豎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從之意。本義:男性奴隸。

楊伯峻:爲臣——和今天的組織治喪處有相似之處,所以譯文用來比傅。但也有不同之處。相似之處是死者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才給他組織治喪處。古代,諸侯之死才能有“臣”;孔子當時,可能有許多卿大夫也“僭”行此禮。不同之處是治喪處人死以後才組織,才開始工作。“臣”卻不然,死前便工作,死者的衣衾手足的安排以及翦鬚諸事都由“臣”去處理。所以孔子這裏也説“死於臣之手”的話。

張居正:臣是家臣。昔孔子有疾,其勢甚危,子路慮及身後之事。以為夫子是道高德厚的聖人,倘有不測,其禮自當尊異,乃使其門弟子為孔子之家臣。蓋古時為大夫者皆有家臣治其家事,死則為之治喪,如以臣事君之禮,故子路以此尊孔子。然孔子時以去位,實不當有家臣,是未知所以尊之之道也。

孫中興:子路為什麼讓弟子做家臣呢?鄭玄說是因為“孔子嘗為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臣之禮”。朱子進一步解釋說:“夫子時已去位,無家臣。子路欲以家臣治其喪,其意實尊聖人,而未知所以尊也。”

錢穆:使門人為臣:為孔子家臣也。大夫之喪,由家臣治其禮。為家臣者,蓋謂制喪服及一切治喪之具之準備。

無臣而為有臣:孔子嘗為大夫,有家臣。今已去位,若病不起,不得仍以大夫禮葬。子路使門人為家臣,故曰無臣而作為有臣,将誰欺?欺天,則正見其無人可欺。

〔按〕今天,老人垂危時,也安排家人陪伺。并也組建治喪組,各各分工。這既是禮制,也是實務,禮制本也為解決實務來的。本章的問題大約出于名分,即“臣”的稱呼。

...

铎罡 書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