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堂留影92
2023-11-21 九十二課
古文經典交流學習群 郭老師
郭志強,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曆史系 ,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政史地》編輯部主任。
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語音整理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論語》第五篇《公冶長》。這一章從現代編輯學的要求來看,是工作做的最細緻的一篇,因為這一篇它有一個明确的主題,就是人物評價。這個評價呢,不僅包括曆代的先賢,像子産、晏嬰啊,也包括孔子自己和他的一些學生。
這一篇我們有兩點要注意。第一點,就是孔子無論評價誰,都不輕易的說他達到了仁。這并不是說孔子對人的要求有多麼高,根本無法做到。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人隻要真正想做到仁,那就可以做到仁,很容易。但是,一直堅持下來的卻很難得,“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描述就是,一個人想做一件好事兒很容易,難得的是一輩子隻做好事兒,不做壞事兒。
需要我們注意的第二點,就是曾參和他的弟子在編撰《論語》的時候,前瞻性很強,把孔子和他的一些弟子直接和曆代先賢一起進行評價,說明無論是孔子還是他的一些弟子,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很大,地位也很高。再看同時代的《左傳》,在論述孔門的許多弟子的時候,就已經把他們當做先賢或者是賢人來對待了。
我們知道司馬遷在創作《史記》的時候,把孔子已經列入了世家這個行列。我們知道《史記》的體例,帝王歸于本紀,諸侯歸于世家。孔子雖然是一個沒落的貴族,但是司馬遷在《史記》裡已經把他放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與諸侯相提并論。
好,我們回到這一章的文本上。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首先看“謂”這個字,凡是《論語》裡出現的子謂某人,後面沒有這個曰,說明這個謂不是對誰說,而是評論、評價的意思。“缧绁”就是捆綁罪人的繩索,這裡指代監獄。“子”和現在的意義不完全一樣。我們今天說“子”,那就是兒子;在古代這個“子”兼指,男女都可以用“子”,但是在這裡指的是女兒。
在這一章裡,出現了一個新的人物“公冶長”。公冶長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公冶”是一個複姓,在戰國時期,常常用“公”來表示這個人有官職;而“冶”呢,指的是這個人的身份可能是一個工匠。公冶長可能就是負責鑄造青銅器,或者是鐵器的一個官員。
據說這個公冶長,有一項特異功能,就是精通鳥語。有一天,這個公冶長聽小鳥說,某個地方死了一個人,他自己也沒有見到,他就去報告官府了。那個官差到了現場一看,果然死了一個人。查來查去也不知道這是誰幹的,但是官府就懷疑公冶長,你為啥知道這件事兒?于是就把他抓起來關到了監獄。當然,這隻是個傳說,不一定是真的。
公冶長出獄以後,孔夫子“以其子妻之”。“妻”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就是孔子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一件事。當然,孔子把女兒嫁給公冶長,不是因為他坐了牢,主要是因為孔子知道公冶長他的所作所為。
我覺得這一點很難得,一般人還真的做不到。如果我們看到有人被冤枉進了監獄,我們可能會在道義上去理解他,同情他,支持他,甚至可以借錢給他,也可以幫助他創業。但是說把女兒嫁給他,這就需要很大的勇氣。當然我們在這裡強調一下,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公冶長,絕不是因為他坐了牢,而是因為他知道公冶長是一個有賢能的人。
孔子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敢于把女兒嫁給公冶長?我覺得呢,孔子這個人有着高度的自尊。為啥這樣講呢?因為隻有一個人高度自尊的時候,他才能夠真正做到不怕别人說閑話,不懼非議。對待一個人,一件事,擁有自己獨立的、完整的、準确的判斷。在這一點上,孔子給我們做出了一個表率。
我們現代社會,對于一個人的身份判斷往往有着極大的主觀性。如果一個人是從監獄裡邊剛剛釋放出來的,很多人關心的不是他為什麼入獄,而隻是認為他是進過監獄的,可能就在感情上就覺得不可靠近,甚至認為是一個壞人。而孔子能夠做到不受外界輿論的影響,從一個人的本質上做出判斷,并且願意把女兒嫁給他,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
張居正直解
公冶長是孔子弟子。女嫁與人為妻,叫作妻。缧,是黑索。绁,是拘禁犯罪的人,以黑索拘系之于獄中,叫作缧绁。子,是所生的女,古人男女皆謂之子。門人記孔子曾說:“人倫莫重于婚姻,匹配莫先于擇德。吾門弟子,若公冶長者,可以女配之而為妻也。他平日素有德行,雖曾為事拘系于獄中,乃是被人連累,而非其自緻之罪,既非其罪,則固無害其為賢矣!”于是以所生之女而為之妻焉。此可見聖人之于婚嫁,不論門族,而惟其人;不拘形迹,而惟其行。非獨謹于婚姻,亦可謂明于知人者矣!
孫中興詳解〔摘〕
孔子沒明說公冶長為何是被冤枉入獄的。所以後來的好事者就編造了古書都沒記載的江湖傳說。皇侃的注解中就有一本叫作《論釋》的書對這個傳說的記載:有一天公冶長從衛國回到魯國,走到邊界時,聽到一群鳥在呼朋引伴到清溪去吃死人肉。不久,他就看到一位老太太在路上哭泣。公冶長就問老太太,才知道老太太的兒子出門久不返家,應該是已經死了,隻是不知道死在何處。公冶長就主動告知說他聽到一群鳥的話,就推測老太太的兒子應該就死在清溪。老太太去了一看,果然。老太太就告訴村裡的長官,長官問老太太從何得知,老太太就如實以告。村裡的長官就推斷人應該是公冶長殺的,不然他怎麼會知道人死在哪裡。就這樣把公冶長抓了坐牢。公冶長覺得冤枉,辯解說自己聽得懂鳥語,不是兇手。可是村官不信,把公冶長關了六十天。直到有一天有監獄飛來一群麻雀,叽叽喳喳說個不停,公冶長聽了就笑。村官好奇,就問公冶長麻雀說了什麼,公冶長轉述麻雀說有個地方翻了車,車上的糧食都灑到了地上,麻雀吃了好高興。村官不信,就派人去查,果然。後來公冶長還聽得懂豬和燕子講話,而且都查證屬實,就把公冶長放了。
小時候我就聽讀過私塾的父親講過這個故事,至今記憶猶新。後來才知道西方也有個聽得懂動物講話的醫生杜立德,應該可以稱為“西方的公冶長”吧!
東漢的王充質疑孔子的做法不妥當:他認為孔子嫁女兒給公冶長到底是為什麼?一個可能是因為公冶長已經三十歲,如果是這樣,就不應該說他因冤獄坐牢;如果因為他的品德高尚,也不應該說他因冤獄坐牢。因為孔門中有德行者多矣,很多沒有結婚的,孔子可以将女兒嫁給這些人中的任何一位,不需廣為宣傳。如果是因為公冶長的德行比别人強太多了,就應該表揚他的德行,不必說他坐牢的事。孔子這裡隻強調他的無辜,而沒說他有什麼德行,就這樣把女兒嫁了,實在有欠考慮。如果要強調公冶長的賢,也應該像下一章那樣才對啊!
〔按〕王充的責疑,佐證我的猜測,孔子就是看中了公冶長的異能。這種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了趕緊籠絡到門下。
- 上一篇 瞳孔寫作句子詞彙大全(顔藝)
- 下一篇 妙言|常想别人的好,就會不争吵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