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解讀分享

《月初》是詩經陳風裡的一首詩,當時的陳國大緻在現在的河南的周口、商丘和安徽的亳州一帶。

《月出》和《蒹葭》一樣,都透露着一種朦胧的美,我覺得這兩首詩漂亮的難分伯仲。這首《月初》講的是一個美麗的姑娘在皎潔的月光下緩緩走動的身影,他的身影那麼漂亮,讓人難以忘懷的同時又勾出了一種憂傷的情緒。美人月光下婀娜多姿,這麼有詩意的場景怎麼反而會讓人感到憂傷呢?

我們來讀一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是在講皎潔的月光,照着一個美麗的女孩子,她優雅地在月光中走來走去。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晏幾道的“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無不透露着古人望月懷人的傳統。

月光和别的光芒是不一樣的,他有一種凄美感,容易讓人心碎。所以月光下的感情是一種世界語言。無論是後來孤僻壓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還是張愛玲小說裡的月亮,都承載了非常多的情感。最經典的當然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和朱麗葉》,兩個有情人在灑滿月光的露台上互訴衷腸,指着月亮發誓。在《戰争與和平》裡面也有一段,安德烈聽到娜塔莎在月光下的陽台上自言自語,表達内心的感情。所以月光下的女孩以及她所引發出的感情,是在整個人類生活中都非常具有詩意的一幕。

“勞心悄兮”,說的是什麼呢?勞心就是心裡面很苦,悄指的是憂傷的樣子。郭沫若先生對這一句有一個評價,認為這是在描寫那個女孩子,她簡直像西施一樣,西子捧心皺着眉毛,看上去很憂傷。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勞心悄兮”,不是那個女孩子,而是那個望着女孩子的人。他看着女孩在月光下走來走去,可是我卻不能接近他,不能去跟他搭讪,隻能在月光下悄悄的傷心。它不是那種幹幹脆脆的當斷即斷的利落,而是難以言說的凄婉之美。這種迷離而夢幻的場景給人一種美人如花隔雲端的感覺,好像近在咫尺,又好像遠隔天涯。我感受到你,可是我卻無法親近你。

如果我們以詩經為起點,唐詩宋詞一直往下讀,讀到納蘭容若就能夠品味到那種憂傷的調子貫穿始終,他其實就是跟情緒的克制有關,這也是我們文化上一個很典型的狀态。就是當我們處于一個克制的狀态中,痛苦不是那麼劇烈的痛苦,而歡樂呢也不是極緻的快樂,這個時候的感情叫做委婉,叫做細膩,這就是憂傷。

比如黛玉葬花,雖然春天萬物生長繁花似錦,但它帶給我們的感受不是明媚而是憂傷,這種憂傷就是詩意。

重新回到這首詩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我就這麼一直看着你,直到天荒地老。我感情是克制的,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中庸。人要用理性去克制自然的、野性的感情,你要讓這種感情的流動、爆發和沖突都處于一種有節制的狀态下。所以盡管憂傷,它依然美好,這是中國的詩意,也是月光的詩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