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絕美

...

...

...


    11月23日從鳳凰古城出發繼續往東偏北行,下午來到湖南張家界永定老城區,住宿在一家名為“木兮客棧”的旅店,下午晚些時候來到山門外打卡了天門山。


    24—25日,跟團遊玩了張家界武陵源部分景區,主要是袁家界與黃石寨,這是從山上往下看景,而徒步金鞭溪和十裡畫廊則是從峽谷底下往上看景。


    我是第三次來到張家界了,第三次遊覽武陵源景區,第二次看一看天門山。山勢依舊,雲霧依舊,溪流依舊,風景依舊,人文依舊,風土依舊。而變化了的隻是遠來的遊客,還有那裡的猕猴,而我心依然。

...

...

...


    故地重遊,寄情山水。心遊萬物,魂歸何處?


    張家界景區要遊玩好,怎麼的也需要一周時間,這次又是随意看看,下次什麼時候定要再去。每次遊玩某個景點都會有些遺憾,這正好成全了經曆的鍊接,與情感的延續,讓我們的生活有了一些奔頭。沒有遺憾,就沒有期盼了。


    人這一生嘛,一天天的如果沒有點有用的事情去做,或者心裡存放着某種牽挂與惦記,或者某種夢想與奢望,或者某些情感的寄托,真正的無所事事,那就活的沒有勁頭了,那才叫毫無意義。

...

...

...


    據查,張家界,又名青岩山,屬武陵山脈,面積130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号稱“奇峰三千,秀水八百”。


    武陵源之景,當以奇特地貌、雲霧奇觀為主。據介紹有形态各異的石峰2000多座,更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各種各樣雲的形态。還有蔥郁茂盛的林木覆蓋,魚翔淺底的小溪流水,清澈幽靜的湖泊靜水,層層疊疊迷宮般的溶洞群。


    張家界是我迄今去過的次數最多的景區了。雖有熟悉感,但是沒有審美疲勞,正似“人在山間走,如在畫中遊”。

...

...

...


    為了方便,在當地還是報了個散團,再次看一看核心的景色。遊玩武陵源、天子山或天門山景區,最怕的是遇到大霧彌漫。


    被雲霧籠罩下,人在霧中,霧在人前。滿眼裡都是霧氣濃濃,連遊人幾十米開外都看不清,那個時候才是白跑一趟,無緣而返。


    第一次爬天門山,兩次看天子山,一次上袁家界都遇到了這種情況,都是無可奈何的事。

...

...

...


    武陵源屬喀斯特山地地貌,諸多怪石,峰岩嶙峋,鬼斧神工,因長年風化作用使岩石碎裂,加上長年水蝕作用使其崩塌,形成拔地而起的孤立石柱。


    比如,黃石寨遊覽線一帶的南天一柱,就是典型代表,高300米,從深不可測的溝谷中沖天而立,上下一般粗細,有如鎮山之衛士,上托雲天,下紮大地,挺拔堅實,精悍潇灑,超凡脫俗,如擎天柱。


    再如,定海神針,連着五座山峰,座座如針插地。


    又如,天橋遺墩,由六座高200多米的圓形石柱,一字排開,聯成一道拱形弧線。

...

...

...


    天門山古稱嵩梁山。據說,三國時某年某月某日謀時,山頂峭壁忽然洞開,裸露如門,形成迄今罕見的世界奇觀——天門洞。吳帝孫休認為這是吉祥征兆,于是改嵩梁山為天門山。據查,天門洞高130多米,寬近60米,長60米,南北洞穿,對開在山梁岩壁之上。


    這座險峻高山氣象變化萬千,這個穿山溶洞多數時候白霧缭繞。這次居然見到了全貌身影,仰望山門,扶搖通天,明鏡似的,鑲嵌于巍巍山脊之上,讓人崇敬神往,思緒憧憬。


    天門山曆史遺迹及神話傳說很多,比如八仙塞天門眼、八仙遺座、鬼谷修易、求兒洞、秦始皇趕山填海、王靈官守山門、仙人峰、野拂藏寶、袁公盜天書、祖師岩腳迹等故事流傳千古,文化底蘊深厚,被稱之為“武陵之魂”,更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譽。

...

...

...


    著名學者黃錦祥曾賦詩天門山:“絕壁千峰萬仭哉,迂回棧道上雲台。天門霧鎖晴還雨,洞宇彌煙撥不開。”天門山飛機穿洞、翼裝飛行都是驚險異常的刺激,這個号稱國内最驚險的景區,形象之至,廣為流傳。都說天門山兼俱石峰、泉溪、林雲于一體,彙集雄奇、險峻、秀美于一身,誠然是也。


    第一次登天門山,從市區直接坐索道進山,然後坐旅遊中巴繞行盤山路上山。而後步行在山頂繞去繞來。據查山頂面積達2平方千米。四周迷霧重重,根本看不見山下谷底。再好的景色隻能靠想像,沒有體會到那種登高望遠的心曠神怡。


    在累的氣喘籲籲、腿腳沉重之後,一步一步的終于爬上去天門洞,雲霧瘋湧穿過,也隻是隐隐約約看見個大概輪廓而已。那一次體驗的除了有氧運動之外,也就是索道纜車的肆意松弛了。雲霧都籠罩上了山,山下谷地卻是清明的。這個索道是世界最長的高山客運觀光索道,體驗不虛。據查,索道全長7455米,高差1279米。

...

...

...


    永定城區幹淨而消停(上兩次都是住在武陵源區,感覺那邊有點浮躁而淩亂),離開的那天早上去了一趟早市,品種多樣,時鮮嫩綠,經濟實惠,是個安逸修養的地方。


    那幾天也品嘗了一下當地特色美食。當然跟團就是一個溫飽,不會有過多的奢求。隻要不被強制購物就燒高香了。


    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飯店,都能看到一道“三下鍋”的名菜,還有“血豆腐”和各種臘菜。

...

...

...


    聽導遊介紹,原來這“三下鍋”,起初叫“合菜”,俗稱“團年菜”。相傳,在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征調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天過年,于是将豬肉、蘿蔔與豆腐,後來再加上白菜、火蔥、紅辣椒條等等各種食材調料等合成一鼎鍋熬煮,叫吃“合菜”,這個逐步就成為土家族過年家家必備的民族菜。


    這個菜肴除味道鮮美,還别有深意。它不僅象征五谷豐登,合家團聚,又反映土家人不忘先民保家衛國的光榮傳統。

...

...

...


    “三下鍋”之名是後來演變而成的。如今張家界的三下鍋不再局限于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煮,更多的将肥腸、豬肚、牛肚、羊肚、豬腳或豬頭肉等選其中三樣,經過本地廚師特殊加工後一鍋煮,别有風味。


    後來到湖北恩施大峽谷,當地也有這道菜。我覺得跟大東北的火炕上鐵鍋亂炖,有異曲同工之妙。亂炖也罷,進化出來的火鍋也罷,可能是祖先們懂得取火後最古老的食物制品吧?簡單原始,原汁原味,經濟适用。

...

...

...


    所謂“血豆腐”,就是将豆腐合豬血、豬肉及花椒、辣椒等佐料拌成泥狀,捋成卵形,用竹篩裝起,放置火炕上,煙熏火烤而成。吃起來耐嚼味香,堪稱佐酒上品,亦為土家特色菜。


    而臘菜則有臘豬肉、臘牛肉、臘腸、臘肝等等,是土家人過年必備佳肴。做法是先用鹽水将肉腌泡一星期左右時間,待腌透後,置火炕上煙熏火燎而成。


    在川渝黔滇湘鄂贛等地腌制臘肉的調料,可能不完全一樣,有的多一些麻辣味,有的多一些五香味,如此而已。

...

...

...


    這次出遊一圈,品嘗過蜀南竹海、鳳凰古城、張家界、恩施等地腌制的臘肉,各具特色,各有風味吧。不過恩施大山裡的更具有農家特色。


    我的信條是,每到一個地方,無論是陌生之地,還是多年後故地重遊,都要觀賞一下當地有什麼美景,品味一下有什麼特色美食,感受一下菜市場與小街巷裡的煙火氣息,體會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這或許就是我萬裡路的行走内涵吧。

...

...

...


    生活就是這樣,到什麼年齡段,就做好什麼事。到什麼山上,就唱好什麼歌。到什麼季節,就穿好什麼衣服。


    天經地義嘛,該玩耍的時候就玩兒好,該讀書的時候就學習好,該愛戀的時候就好好去愛,該做事業的時候就把事情做好,該休息的時候就放松好。


    順其自然就成,順勢而為就好。

...

...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