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幹閑談——從漫談道家精神到小故事

在深邃而浩瀚的宇宙中,每一縷真氣仿佛都是天地間最細膩的筆觸,繪制着與宇宙同頻的共鳴畫卷。這不僅是自然的韻律,更是心靈與自然對話的橋梁。每一次呼吸,都如同心靈與宇宙間的一次親密擁抱,讓我們在這紛擾的世界中尋得一絲難能可貴的甯靜與和諧。道家精神内涵豐富,其中“無為而治”便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它倡導的是順應自然、不強行幹預的治理方式,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順應自然,滋養萬物,卻從不争強好勝,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下善若風火雷電、“争”勢與“不争”勢

既然上善若水那那下善好比什麼呢?愚以為下善若風火雷電,這些事物不僅是天地間的奇景,更象征着符合規律的“争”既人生旅途中的磨砺與機遇。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考驗着衆生的意志,也賦予萬物成長的力量。我們常說順應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但自然是多面的多元的,好比山火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嗎?山火過後萬物歸于土而一陽複始,山火自然是自然。但我們不能順應山火啊,身處山火等待身隕就違背了趨利避害、違背了求生本能。所以正如我所說自然是多面的、人生際遇處境也是多面的,在不争勢中奉行“上善若水”,在争勢之中要奉行“下善若風火雷電”。正所謂蓄勢而動,因勢而動,及時合适的選擇上善與下善的處世态度是達到莊子的“逍遙遊”境界的基礎——“北冥有魚,其名為鲲……”所展現鲲鵬在鲲、鵬兩種形态間自由轉換正和愚見,是以超脫世俗方能追求心靈自由的至高境界,上善下善因勢而擇方能求長養命合乎自然。

楊朱的保真

楊朱之處世态度,是如同清泉般流淌在人心之間。楊朱不強求信仰,不束縛心靈,而是以超然物外的姿态,授人以漁,教人以立身之本,偏偏這樣已經足夠讓孟子感慨天下人一半已信奉楊朱了。在楊朱這裡,沒有權威的壓制,沒有盲目的崇拜,隻有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和對自由的無限向往。我們深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的占蔔與祈求,而在于内心的堅定與抉擇,是以楊朱鼓勵我們“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保持本真,不為外物所累,方能活出真我,成就非凡。當楊朱其理論帶入生死觀時我們可以用莊子的選擇來更生動感受——面對妻子的離世,莊子沒有沉浸在悲痛之中,反而鼓盆而歌,展現了對生死輪回的超然态度,生命如同自然界的萬物一樣,有生有滅,循環往複,無需過分悲恸。這種對生死的豁達态度,正是“全性保真”思想的體現,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保持本真不為外物所累,在面對失去時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靜與從容。

神龜與庖丁解牛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餘且得予。”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餘且會朝。”明日,餘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 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蔔之,曰:“殺龜以蔔吉。”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宋元君半夜裡夢見有人披散着頭發在側門旁窺視,說:“我來自名叫宰路的深淵,我作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路上被一名叫餘且的漁人捉住了。”宋元君醒來後,派人占蔔,得知這是一隻神龜托的夢。随後,宋元君找到了漁人餘且,并得到了這隻白龜。宋元君對是否殺掉白龜猶豫不決,最終決定通過占蔔來決定。占蔔的結果是殺掉白龜用其龜闆占蔔吉利,于是宋元君便命人将白龜殺死,用其龜殼進行了七十二次占蔔,每次都靈驗無誤。孔子事後評論說:“神龜能顯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餘且的魚網;才智能達到占蔔七十二次無失誤的境地,卻不能逃脫剖腹挖腸的災禍。如此說來,才智也有困窘的時候,神靈也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敵不了萬人的謀算。”

孔子的評價很有智慧,但我們要說的是莊子的主張——對于自然、命運以及人類智慧的深刻思考,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生物,都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和規律,不應被人為的欲望和利益所驅使。庖丁在解剖牛時,技術高超、遊刃有餘,這并非因為他擁有超凡的力量或技巧,而是因為他能夠順應牛的生理結構和運動規律。兩個故事的寓意其實都是順應自然——遊刃有餘的順應自然(牛的骨骼肌理)讓庖丁在解牛時毫不費力地完成任務,莊子尊重自然的選擇想讓神龜可以逍遙快活。

何為坐忘

“堕支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故事發生在顔回和孔子之間,當然這也隻是一個故事。顔回對孔子說:“我近來頗有長進。”孔子問道:“這話怎麼說?”顔回說:“我忘掉了禮樂了。”孔子接着說:“好啊,但還不夠。”過了幾天,顔回又去拜訪孔子,說:“我顔回又有新的長進了。”孔子問:“此話又如何解釋?”顔回說:“我忘掉了仁義了。”孔子還是這樣回答:“好啊,但還是不夠。”又過了些時日,顔回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有新的體悟了。”孔子問:“這次是什麼?”顔回說:“我‘坐忘’了。”孔子驚奇不安地問:“什麼叫‘坐忘’?”顔回答道:“毀廢了強健的肢體,退除了靈敏的聽覺和清晰的視力,脫離了身軀并抛棄了智慧,從而與大道渾同相通為一體,這就叫靜坐心空物我兩忘的‘坐忘’。”顔回坐忘的境界其實是道家修行方式的一種體現。是一種通過冥想達到内心平靜、忘卻自我和世俗的境界的方法。在坐忘的過程中,人們能夠超越現實的束縛和限制,與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到一種與宇宙萬物共鳴的博大情懷。這種修行方式不僅有助于人們提升自我修養和精神境界,還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踐行道家的思想理念。

楊朱與歧路

楊子的鄰居家丢失了一隻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丢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什麼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隻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裡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麼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裡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谒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于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确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劃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确誰是錯誤的呢?”心都子的理解——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緻,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隻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緻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

(注:列子講寓言講故事,一直是一個好手。不想摘抄這麼多的原文原譯的,但故事實在是很精彩。)

道家對于選擇和取舍的超脫态度,在面對選擇時不要盲目地做出決定,而是深思熟慮後選擇了放棄。這種放棄并非出于無奈或逃避,而是基于對自我和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對未來的理性判斷。這種超脫的态度讓我們在面對選擇時能夠更加從容和堅定,也讓我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個選擇和機會。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深邃的内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世界、面對生活的新視角。指引我們學會了順應自然、尊重規律、追求自由與超脫。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