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又稱為“方山”,在《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裡未被收入,指四面陡峭,上端較平的山,被譽為“地之神秀,山之驕子”。

“崮”曆來兵家之争,激烈戰鬥的戰場。如沂水縣的天上王城,解放戰争時期的著名的孟良崮戰役。

楊家崮在我們村東北方向,屬于沂蒙72崮之一,走山路需要十多裡。

秋高氣爽,藍天白雲,崮高風緊,松濤陣陣。崮頂圍牆完整地撲倒在地,石縫隙裡長出酸棗枝,彎彎曲曲荊條,一派殘垣斷壁。隐隐約約還能看到方方正正,規則的屋框地基。

相關記載:楊家崮頂地勢平坦,面積約 1300 平方米,東、南、西三面懸崖。北面陡坡處建圍牆,高約 3 米,東西各設出入口,棗木做門框,柏木大門,厚 6寸。圍牆上留有觀察和射擊孔。圍牆内建有多間石屋,供人居住,石屋與圍牆之間有牲口圈、雜物間。當時圍子内有 2 門生鐵炮、4 杆土槍。1929 年 9 月的一個深夜,圍子裡輪流站崗的人産生困意,遂用大木杠頂住大門,便放心地熟睡。此時,土匪已偷偷摸了上來。土匪從圍牆翻入,被孫敬聖首先發現,同土匪打鬥在一起。孫敬聖身負六傷。衆人齊心抗擊土匪入侵,土匪暫時敗退牆外,但仍不甘心,開始強攻西門。人們自感力量懸殊,圍子恐将不保。孫敬茂等人護送婦孺老人從東門撤離到垛口時,被土匪殺害。田慶祥在崮西被土匪打傷,墜崖後不治身亡。孫奉志、汪洋被槍殺。最終,楊家崮圍子失守,财物及牲畜被土匪搶走。

楊家崮圍子修建于1927年前後。石塊均為就地取材,足見花費了相當的氣力。借助天然優勢,楊家崮易守難攻。

清末到民國初,尤其是19世紀20-30年代,山東境内連年災荒,強盜四起,土匪橫行。惡民結夥成隊,明火執仗,占山為寇,打家劫舍,禍害百姓,民不聊生。土匪就是當地人們常說的“光棍”,“光棍世”。國内軍閥混戰,有的地方武裝也當起了“大軍量子”,被統稱為“光棍”。

土匪所到之處,無惡不作,燒殺搶掠。附近村莊很多人被土匪搶掠作了人質,逼迫家人出錢贖人。很多人因為家裡交不起錢而慘死在外。為躲避匪患,當時人們被迫在很多“崮”上修築圍牆工事。殺人如麻的土匪以千方百計攻破崮頂圍子為樂,一旦得逞,便可為所欲為,搶掠财物,無惡不作。

我們這一帶崮上的圍子,多在1927-1933年先後修建。有的艱難地成功守住了,有的被土匪最終攻破。1944年,抗日政權為防止這些崮圍子被敵人占領所用,号召附近村民破壞,推到或拆毀了崮上的圍子。楊家崮圍子大約就是這個時候被完整推到的。由于遠離村莊,崮頂沒有可開辟的土地,石塊更沒有别的用途,于是就依然靜卧在蒼松荊棘之下。

那個時期,我們這一帶為躲避戰亂匪患,除了依賴天然“崮”以外,有些村莊根據村莊可守的地形也修建了圍牆,這一般叫做圩子。

楊家崮崮頂倒塌殘留的圍子石牆上印記着20世紀20-30年代山東沂蒙山區的動蕩,血雨腥風,刀光劍影和當地人們強烈求生的願望。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