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持續不斷自我精進後,遇到的“貴人”才能助你

自從曾國藩學習做“聖賢人”之後,他對自我的要求一直保持着持之以恒的态度。

在一開始也有“知行不合一”的時候,直到後來在反複不斷地失敗經驗下,總結出一個道理。

就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而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

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複、失敗、挫折甚至倒退。

關鍵是不能放棄。也就是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質“有恒。”

所以他下決心學做聖賢人之後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做人的規矩。

翻譯成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如下幾項:

早起、靜坐、讀書、寫讀書筆記、謹言、保身(養生)、寫日記、練習寫文章、古詩、練字、夜不出門。

...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曾國藩專門為做官量身定制的規矩。

因為即使曾國藩已經進入了翰林,在翰林中也是存在競争的,而且競争非常激烈。

不是進入翰林後就可以一輩子官運亨通,而是需要一定的考核決定未來走勢的。

通過翰林大考,決定未來是在哪當官任職,考得好的會一路升遷,考得不好的有可能一輩子隻能在翰林院,或者還有可能随便被外發當個小官,最嚴重的還會被降級、罰俸祿、罷官。

翰林院的大考跟其他考試不一樣,為了測試學士們的真實水平,翰林院的大考不定時,但一般都是每隔六年考一次。

而曾國藩剛進翰林院,趕上了四年一次大考。那一次翰林大考,大家都很緊張,擔心自己考得不好,曾國藩也是一樣。

但曾國藩因為給自己定下了那十幾條規定,很多都與翰林大考相關。

無論是寫文章、古詩還是練字,大都很符合翰林大考的重要衡量标準。

因此即使曾國藩沒有信心卻也能在第一次翰林大考考出了很好的成績。

...

在翰林院一百多個精英中,以前隻讀應試教材的他居然考到了第六名,之前很不起眼的學士突然在衆多佼佼者中脫穎而出,不難想到會引起主考官的注意。

不僅這一次,在後來的又一次翰林大考中,曾國藩仍然名列前茅,因而主考官很是欣賞他的才華。

這個主考官就是——穆彰阿,這個人也在曾國藩官場的道路上助他一路升遷。

他曾主動向曾國藩要考試時候做的詩賦賞閱,換個意思就是以後會提攜曾國藩。

可能在曆史上對于穆彰阿這個人評價不怎麼好,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愛才,所以才會注意到曾國藩,從而會在曾國藩升遷的道路上一直幫助他。

雖然作為上司的穆彰阿主動提攜、幫助曾國藩,但曾國藩很有原則,與上級交往,從不越矩,很注重分寸,一直保持在正常關系之内。

不僅對穆彰阿如此,縱觀曾國藩的一生都是這樣行事,堅守自己的原則。

再有一個幫助曾國藩升遷很快的原因就是他廣交好友,像他的祖父一樣,急公好義,樂于助人。

...

書中有記載他不僅幫朋友料理後事、撰寫墓志銘,出錢做石碑;還幫助另一個無心料理妻子病逝事宜的朋友處理家事,并自己出錢雇傭乳母喂養剛滿月的朋友的兒子。

在不斷做出利他的事情後,漸漸地名望日高,越來越受同鄉推崇,一度成為在京湖南官員的領袖。這一點對曾國藩在仕途上的發展起到很好的影響。

最後一個曾國藩升遷很快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皇帝對他也很欣賞、器重。

不僅是因為曾國藩的才學,還有因為曾國藩工作認真,做官盡職盡責,且當時的皇帝很崇尚理學。

綜上述來看,自從曾國藩決定學做聖賢人之後,不僅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還潛心學術、熱愛公益、廣交好友,才會讓朋友、上司、乃至皇帝都能看到他,最後他的路越來越寬,越來越好。

從曾國藩身上這些優秀品質都是我們普通人學習的,一個沒有背景、沒有資源的普通人,靠着堅毅的恒心,持續精進自己,遇到貴人時,才會被注意、被幫助。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