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育
清華大學教授晉軍對清華學子們說:“你們的家庭,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們的學習環境。其實,孩子之間的比拼,歸根到底是父母之間的較量。最貴的教育資源,永遠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本人。”
讀到這句話時讓我思索了很多。俗語說:“貴族是三代以上養出來的”。養人是人生的一種修行,人的心理遺傳中包含着祖上的修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三代以上的祖先是什麼樣,但他們所擁有的經曆、記憶仍可能通過基因在自己身上顯現力量。中國古人曾說:“祖上積德,福澤子孫”。
人的心理發展是不可逆的。李玫瑾老師說:“人剛生下來就像裸機”。“家庭就是人的心理系統軟件制造商。家庭編寫的是人基礎的系統軟件。學校教育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學校重點編寫了電腦的應用程序。”當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都裝好了以後,一個人就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可以去社會上闖蕩。随着人生閱曆的豐富,有的人會不停地更新應用軟件,不斷自我完善,終身成長。
李玫瑾老師還強調說:“家庭和學校的職責不同,不可輕易混淆。家庭是養育的場所,養之育需要家長在照顧、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培養情感,以浸潤的方式告知或帶領孩子學習如何做人做事。而學校是教育的場所,教之育是老師在規範的要求下,在一視同仁的背景下,以講授和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學習知識。
養育中的“養”,更多的是撫養。“撫”是一種動作,養孩子時伴随着這種養育的動作的,還有養育者所呈現的表情和随事而做出的反應即态度。這是一種生活性的自然示範。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其資格源于血緣,因血緣而對孩子産生責任感、愛、耐心和期待,并給予幫助。父母的态度與言傳身教的示範是養育的本質。”
“教”可以是教知識、科學、做人的道理等。但是,所有的教育都不能替代或跨越注重情感撫養的養育。如果沒有來自心理撫養的情感作為基礎,教育隻能教術,不能教心。家庭的養育比随後的教育更重要,更基礎,更具深遠的影響。
希望我們都能做合格的家長。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