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戰争
夜深了,外面一片寂靜。
一個六旬老人,在兒子家的一張小床上,淚流滿面。她不敢想,今晚,攆她的人是她的兒子。
她長長的歎了一口氣,鼻子因流淚而有些堵塞,她換了一個姿勢,睜着一雙混濁的眼睛,看向黑暗中的虛無。
兒子說的話,一直在耳邊回蕩,雖然幾句,卻字字像針,紮向她的心。
其實,今晚的事,隻要自己再忍忍,像平日一樣,當個啞巴,或做個聾子,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晚上,兒媳婦想吃蘿蔔菜。她聽到後,二話沒說,立即去廚房,開始叮叮當當的忙起來。
這時,她一歲多的小孫子,晃晃悠悠跑到廚房,她怕他摔着,趕緊抱起來。
就這樣,左臂抱着孩子,右手繼續翻炒鍋裡的菜。
可能抱着孩子,有些着急,以為菜熟了,很快出鍋,給兒媳婦端過去。
她在客廳裡逗着孩子玩,兒媳婦就坐在客廳沙發前的茶幾上吃起來。
這樣看,家是溫馨的,有愛的。但許多的事情,不能隻看表面,那都是虛像。
背後隐藏着什麼,隻有撕破那層紙,才能看到真相。這種真相,就是人性。
兒媳婦剛吃幾口,就顯露出不高興的樣子,用筷子挑出一些蘿蔔絲來,放在桌子上。
她看到了,裝作沒看見一樣,不知道兒媳婦又要挑什麼刺,趕緊抱着孩子離開客廳。
兒媳婦見婆婆走開,越想越生氣,就給在外地上班的老公打視頻,向他訴說他媽媽的故意。
兒媳婦的一番說辭,加之桌子上的蘿蔔菜,現場證據證明,确實是自己的媽媽虐待他的媳婦。
就在兒媳婦越說越火時,她沒忍住,抱着孩子出來,對兒媳婦說,就算是菜有點生,也不妨礙,蘿蔔生吃都行。
就因為她這一句話,兒媳婦越發不得了。不管孩子在婆婆的懷裡,也不怕吓着孩子,撒開潑和婆婆大吵起來。
這是積蓄已久的怨氣,早晚要爆發的,隻是沒有一個點火的引子,大家彼此都忍耐着。
今晚,一盤菜,成了導火索,于是,婆媳兩個誰也不想再忍,把心中的不滿都宣洩出來。
她們相互指責,說對方的不是。你一句,我一句,聲音越來越大,情緒越來越激動,孩子被吓的哇哇大哭。
一時,兩個女人的争吵聲,孩子的哭叫聲,把一個安靜的家,弄的雞犬不甯。
最後,視頻裡的兒子,憤怒的喊道,讓他的媽媽明天離開他的家,從此不再用她。
當她聽到兒子的話,心裡一陣揪心的痛,立即閉了嘴,不再和兒媳婦争吵。
這是她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說的話嗎?她不敢相信。但事實就是兒子的聲音。
沒錯,就是她的兒子,一個從小失去爸爸的兒子說的。
她,一下子無語,就像一個洩了氣的皮球一樣,渾身無力。
她用一雙老而粗壯的手,拍了拍小孫子的背,不再說一句話,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自己的房間。
她是一個堅強的人,從前是,現在還是,可今晚,她不是了。
她的一生,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打敗,卻讓自己兒子的一句話給擊碎了。
過去有句老話,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難道說的就是我嗎?
想到兒子的惡劣态度,她的心就生生的疼,不由的閉上眼睛,眼淚沿溝壑縱橫的臉流了下來。
她永遠也不會忘記,丈夫身患絕症,醫治無效,撒手人寰的那年,她才四十一歲。
丈夫走了,家中的頂梁柱沒了,天塌了。她的生命中隻剩下兩個女兒,還有一個十歲的小兒子,和為丈夫治病欠下的債務。
她,一個農村婦女,帶着三個未成年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一天天熬過來的。
為了把孩子撫養成人,不讓村裡人看笑話,她來到縣城。因為沒有文化,隻能去酒店做最苦最累的活。
再苦再累,她都挺直腰背,隻要為了孩子,她憋着一股勁,從不覺得委屈。
兩個女兒因為家庭原因,沒能繼續去大學深造,而是心疼母親,出去打工,以減輕母親的負擔。
對女兒,她覺得有虧欠,但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她的心裡依然存在。
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自己省吃儉用,有時還需要兩個女兒的幫助,供養兒子上完大學。
兒子也是有上進心的孩子,大學畢業,靠自己打拼,在市裡購車買房,娶妻生子。
盡管房貸車貸壓力山大,但看到兒子有了安定的家,半生操勞的她,也算完成心事了。
苦到頭,剩下的應該隻有甜了,但有時老天爺也不那麼公平。
想到這兒,她擡手擦了一把眼淚,心中再次為自己悲哀起來。
自從兒媳婦懷孕,她就來到兒子家,給她們打掃衛生,洗衣做飯,伺候她們吃喝。
她心甘情願的為孩子們忙碌,隻要她們小夫妻高興,她就開心。
天下的父母把百分之百的愛給子女,而子女給父母的不過寥寥無幾。
盡管她如此的付出,兒媳婦還是不滿意,經常在兒子面前說她的不是。
但她為了兒子,總是忍着,從不多言語一聲,也不去辯駁。
今晚,她如果抱着孩子,一直躲在屋裡,不出來說那一句話,也許就不會聽到兒子的怒吼了。
兒子已經下了逐客令,自己再怎麼惦記孫子,也不能留下了。人要臉,樹要皮,為兒為女一輩子,最後落下一個被攆的結局。
走吧,走吧,回到自己的老家,過一個人的日子,再也不用看她們的臉色,過忍辱負重的生活。
老了老了,不中用了,反而讨人嫌棄,想為兒子減輕負擔,誰知卻惹來麻煩。
老人睜着眼,一夜無眠。
第二天,天不亮,老人起床,洗了把臉,提着一個小包,打開兒子的家門,頭也不回的走了。
- 上一篇 别無選擇,那就專心工作
- 下一篇 沒想到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