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的三重境界

很有名的一句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我們要注意到,這裡隐含了一個看山的主體——人,山還是原來的山,隻是看山的人發生了變化。更一般的說,人們随着閱曆的增加,年歲的增長,對世界萬物的認識也經曆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深入過程。而下面就是其認識過程的三次展開:

第一層:看山是山

此時,我們走近了山峰,山即事物,但因為我們涉事不深,對眼前的這個“山”的認識還是一個很膚淺的認識,我們隻是看到了山的表象,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

第二層:看山不是山

此時,我們已經進入了山峰,看到了事物的内部構造,擁有了一定的知識背景,也深刻體會到了眼前的“山”的運作原理。正因為這些知識背景,我們雖然有了了解,但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些知識就像戴在我們眼前的鏡片,當有了層濾鏡時,我們對事物就進行了打标簽,分類,進而也就有了偏頗,這些偏頗就像一個個枷鎖,讓我們很難跳出去。它本是山,可我們固執己見,看它不是山。

第三層:看山還是山

此時,我們走出了山峰,再次站在看山的位置,但這時我們看到了“山”的全貌,因為有了第二層的深入了解,我們将這些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單一視角進行了自動整合,最終融合成了一座真正的山。

這三層境界很像拉康的三界理論,其中這個山就像他說的實在界,而我們則處在象征界,我們對山的認識則是建構的結果,而進入山的過程就是我們被異化到象征界的過程。

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虛幻之中,此時的虛幻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我們也必須在象征界才能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靠符号建構起來的象征界才變得有意義,而整個社會就是依托其來建構起來的。

其實我們很難達到第三層,我們看山還是山是很難做到的,這隻是一個理想的結果,此時的山就是我們認識山的真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