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滞
有些事情,不幹的時候倒也沒什麼。真到幹的時候,總是尕其馬三一大堆問題。
其實問題就擺在那裡,像秃頭上的虱子。發現虱子太容易,可誰也不願意去碰它,生怕粘上自己一樣。
以前在企業工作的時候,最不能提建議。一旦你自認為有一個不錯的想法,一提出來,就會被告知:你這想法很不錯,就交給你負責落實吧。
如此一來,像這樣加量不加價的事就會越來越多。而且,幹好了是應該的,幹不好就是一頓唏噓。更可氣的是,你會發現,這事居然真成了日常工作一部分,甚至有的居然還列入了績效考核,像極了給自己戴上了又一個緊箍咒。
之所以好的建議越來越少,不是現在的人不夠聰明,更不是沒有好的想法。反之,正因為都夠聰明,不願意給自己平添那些枷鎖,所以才不去建議的。
于是,能不說的就不說,能少說就少說,能輕描淡寫地說就不鹹不淡地說。所謂的創新的動力,大概也就是這樣被扼殺掉的。
不是不會創新,也不是不能創造,而是創新和創造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衡量一下風險和收益的比例,這事不是人傻,誰會幹?
眼下就有那麼一項工作,眼看到了年底,到了不幹不行的地步。就因為需要和有關部門做個溝通,對改動内容做一下确認,偏偏就沒人去做這件事。
也對,必須要幹的事,總會有人幹。我就是那麼實在忍不住的人,沒人幹就得自己上。這也許就是負責人的價值所在吧。
先是對工作進行了梳理,按照實際情況對文件做了修改,然後就是和有關部門溝通。
等待,等待,再等待。在漫長的無效等待之後,又不得不和有關部門進行聯系,用口若懸河一般的話語去交流,一股腦把自己的想法先說出口。看似不好,其實非常有必要。一旦對方先說出了他的意見,再想去扭轉,那大概就會很難。
當自己想法還算比較合理的時候,隻要先說出去,就會有一定的主動權。即便是對方有自己的考慮,也會把這邊的想法代入進去進行比對。如此以來,溝通成功的概率就會高很多。
然後又因為時間緊迫的緣故,又經曆了不太短暫的等待時間,對方自然不太好做出不同意的表态。于是,這件事就順理成章的落地了。
事不是啥大事,但是流程一樣都不會少。其實流程也很簡單,最複雜的還在于經手流程的人。是人就有想法,是人就有立場,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場,自然有不同的意見。更不要說想要去左右什麼,那真的實在是太難了。
索性也隻是難,而不是做不到。無非是自己多費些腦筋和口舌,總歸是可以解決的。
事情解決了,事就不算事。直到有一天又出現新的事情,就又會出現新的阻滞。那也直等新的阻滞出現再去一一化解好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