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詩詞劉克莊《宿千歲庵聽泉》——泉聲與心靈的交響

2024年河北高考所用試題是新課标1卷,語文試題所考詩詞是南宋詩人劉克莊的《宿千歲庵聽泉》。劉克莊雖算不上超一流詩人,也算不上強一流詩人,但也能勉強算到弱一流詩人,或強二流詩人的行列,他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有其一定地位的。所考的這首《宿千歲庵聽泉》,并不太為人所知,但又很有自己的特點,很符合高考試題的要求。

下面先對詩人做個簡單介紹。劉克莊(1187年—1269年),字潛夫,号後村,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屬于辛派詞人中成就較高的一位,代表作有《賀新郎·國脈微如縷》《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賀新郎·九日》《沁園春·夢孚若》等;詩歌屬于江湖詩派,是其中成就最高的詩人,代表作有《落梅》《郊行》《戊辰即事》《苦寒行》等。

...

再說這首詩歌。江湖派詩人多擅長寫五七言律詩,他的這首《宿千歲庵聽泉》,正是一首七律。江湖派詩歌也愛寫生活中所見的小景物、小感悟,劉克莊的這首詩也體現了這一特點。這首詩所寫内容為泉聲,詩人通過聽泉,表達一下自己的小愛好和聽泉的所感。

《宿千歲庵聽泉》

因愛庵前一脈泉,襆衾來此借房眠。

驟聞将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

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

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詩的首聯,“因愛庵前一脈泉,襆衾來此借房眠。”直接點明了詩人對千歲庵前泉水的鐘愛之情,以及為此特意前來千歲庵的初衷。這裡,“因愛”二字,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寫出前來的原因,也是整首詩歌的感情基調。“襆衾來此借房眠”則以行動展示了詩人對這份鐘愛的實際行動。

...

接下來,“驟聞将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兩句,詩人巧妙地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自己聽泉體驗的感受變化。初聽的泉水聲音好像溪水流動,久聽之後,聲音漸大,感覺自己所住的屋子又像船隻一般搖動,這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泉水聲音的變化與各自特點。這一比喻,豐富了詩的意象,也增強了讀者的感官體驗,讓讀者也仿佛親耳聽見了那潺潺流水聲的變化。“将謂”與“翻疑”是一組轉折,這一組變化,不僅展現出詩人由初聞到久聽後聲音變化,也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聲由衷的喜愛。

詩人繼續描寫泉聲,“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這一聯,詩人進一步深化了對泉水聲音的描繪,将其變化多端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緻。從激昂澎湃的“怒聲”到細膩柔和的“清圓”,泉水的聲音仿佛在訴說着自然界的多樣性和生命力。在這裡,詩人通過聲音的對比,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和自己内心的喜愛之情。

最後,“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蘭亭集序》中,王羲之說:“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王羲之認為這裡自然之美與觞詠之樂,勝過音樂之樂,詩人在這裡巧妙地引用了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流觞曲水”這一典故,他也認同王羲之的看法,認為自然界的泉水聲勝過絲竹管弦的音樂,賦予了自然景緻以人文内涵。詩人在這裡,由蘭亭集會的自然之聲與絲竹管弦之聲作比,照應比較于他的聽泉之感。泉水不僅成為了詩人與古人對話的橋梁,這一比喻,也表達出詩人對自然之美的關注和發自内心的欣賞,自然與人文和諧在這裡很自然地和諧融合。

...

詩歌中比較引人關注的是對比手法的運用。對比手法,如颔聯“将謂溪當戶”與“翻疑屋是船”,寫出泉聲初聽與久聽之不同。頸聯“怒聲猶壯偉”與“細點更清圓”,寫出“壯偉”與“清圓”不同的泉聲特點。

因為是寫“聽泉”而不是“看泉”,所以詩人對泉水的描寫主要通過想象和聯想完成。詩中對泉聲的比喻與對比中,其實都有想象的内容。特别是最後一聯,詩人由聽泉聯想到曆史上的蘭亭集會,又借自然之聲與絲竹管弦之聲,寫出詩人對自然之美與幽靜生活的喜愛之情。這首詩所寫為泉聲,主要是寫聲音,所表達情感卻主要是寫他的對靜的追求,可以說這首詩是另類的“以動寫靜”。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