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漁集194 朝歌賦

2006-08-05

餘少小入朝歌[1],已曆二十餘載。夫朝歌,古為沫邑[2]今人誰知,偶稱朝歌舉世皆聞。其東臨淇水[3],西依太行,南抵新鄉,北達安陽。翻太行而至林州,過淇水則連濮陽。驅車鄭州半日往返,晨向北京午時已至。域内物豐糧足,生民樂業守制。觀其勢也,進可收冀、魯、豫廣袤之原,退可略并、幽、陝毗連之郡[4],此殷商定都之要也。

側目朝歌人文,可謂黃鐘大呂。有軒轅之墳,因黃帝薨而葬沫[5]。有寒浞其人,乃後羿篡夏之續。少康殺寒浞而複夏室,寒子遁淇西而死油城[6]。殷王武丁始都沫邑,武乙都北蒙而複轉。文丁為王又遷北蒙,帝乙即位再還舊都[7]。

殷末帝辛,史稱殷纣[8]。承祖業而圖治,伐東夷而拓疆。華夏初為一統,戰俘免死耕田。凱歌歸都之晨,沫邑更名朝歌。此戰之後,舊制革廢,奴隸歡欣。奴隸之主,有國之侯,憤恨滿懷,竊謀複舊。姬昌半生居殷而結同黨,姬發勞師遠征得滅纣享。

史稱陣前倒戈之狀,實乃姬氏内應之力。周憑西域而統華夏,懼于無威而污纣濫殺,欲消己絕殷之罪也;姬率番姓而治中國,憚于無德而辱纣禽獸,望彌己傳謊之恥也。于是毀黃帝以來之詳史,立淫纣一朝之假說。此即司馬遷窮追四海,遍遊九州,隻知周興之後,不白纣盛之前。

纣既亡也,其民盡逃。箕子攜老幼始創朝鮮,微子領東夷而立宋國[9]。纣子武庚,堂堂男兒,持一腔劇痛而葬偉父,守七年滿喪而起反兵[10]。後也,殷地壞都城而絕民迹,周室立同姓而創衛國。

而贊朝歌風氣,比幹[11]之谏垂範忠君正道,荊柯[12]之刺彰顯除暴豪風。王蟬居鬼谷而弄天下[13],衛鞅入秦庭而定律令[14]。甄濟[15]深隐雲夢,不就安祿山之請;于謙[16]偶過淇水,欣為太行山之吟。至于今者,國中上将訪戰國軍校而題碑撰文,海内遊客慕鬼谷奇謀而摩肩接踵。

久居于斯,愈知其妙。春則嫩綠揪心,偶聞雀嘈,健婦比妩媚,佳兒争弄嬌。秋則堆金滾玉,風爽雲高,農夫皆慶賀,官員亦堆笑。夏則驟雨乍晴,巨日神光,蛙鳴亂淇水,蟬鬥擾房廊;冬則烈風堅冰,大雪嚴霜,耄耋向陽立,童子打雪仗。卻喜二八兩月,可笑亂穿衣裳。食于家面和水煮,餐于市酒與朋飲。憶往昔土牆庇護老少,看今朝高樓清淨人家。走道路可左顧右盼,駕寶車能閉目養神。其四季風景之妙,衣食住行之優,自古未有也。

觀夫朝歌良俗,鴻儒謹奉四書五經,剽漢情鐘少林太極。敬忠厚誠信,恥菲薄奸狡。不欺外來商賈,最喜廣交豪客。滿目刻骨之景,遍地銘心之風。

世人恥聞朝歌之名,可以休矣。君不見,古來鼎新革故之主,必遭守舊者之辱。而革新之初,守舊者占十之八九。纣王蒙辱,常情而已。朝歌,地名耳,不必因纣王而廢也。君不見,今日朝歌,居中原糧倉之所,反為畜牧大縣;因鬼谷隐居之地,而有旅遊名山;憑八方英明之士,再鑄工業燦爛。

今日朝歌,誠如其名:凱歌高唱,晨昏不絕。

注釋:

[1]朝歌:讀作zhaoge,很多人誤以為chaoge,即今河南省淇縣。曾為殷商末期四代王城,後為周代諸侯國之一衛國的都城。朝歌聞名四海,蓋因《封神演義》之功。

[2]沬邑:讀作meiyi。《說文》段玉裁注:“《左傳》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敞邑。古國邑通稱。”又指國都,京城,這裡的沬邑就是國都。

[3]淇水:淇 qí水,又名淇河,源出山西省陵川縣棋子山,入豫後經輝縣市、林州市、淇縣、浚縣,在淇縣淇門入衛河,全長161公裡。享有“北國漓江”之稱。淇河流經淇縣北、東南兩面,長45.5公裡,産“雙背鲫魚”,“纏絲鴨蛋”,“無核棗”等三珍。

[4]冀、魯、豫、并、幽、陝:指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北京、陝西。

[5]有軒轅之墳,因黃帝薨而葬沫:淇縣境内有軒轅墳,軒轅是黃帝的号。

[6]有寒浞其人,乃後羿篡夏之續。少康殺寒浞而複夏室,寒子遁淇西而死油城。

寒浞zhuó(前2041——前1962):姓寒(又作韓),單名一個浞字,又名漪,是威震華夏的一代君王。前2021年殺夏王後羿,自立為王,改國号為寒,立純狐為正妃,以庚辰年(前2021)為寒浞元年。使夏王朝亡國長達六十年之久。寒浞是伯明氏後代,其祖為黃帝的車正哀。

後羿yì(前——前2021):史上有兩位後羿,一位生于堯帝時代;一位生于夏朝時代,屬有窮部落。夏朝時代的後羿,逼走夏王太康,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仲康在位期間,後羿廣羅黨羽,仲康死後,立仲康的之子相為帝,兩年後,罷黜姒相并将之放逐到斟灌(山東曹縣),奪了夏朝的王位,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在位二十年,嫦娥的丈夫。

少康:寒浞殺了後羿,奪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奪,到處搜尋并殺死被後羿攆走的相。相的妻子懷着身孕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少康。少康長大後,在有虞氏等忠于夏朝人士的幫助下,反攻寒浞,奪回王位。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才恢複過來。曆史上稱作“少康中興”。

寒浞被滅,他的兒子逃到現在淇縣西部山裡的油城,直至死去,未能恢複寒浞的事業。

[7]殷王武丁、武乙、文丁、乙:均為父死子繼。除文丁外,加上帝辛以沬邑為都,故而說朝歌為殷末四代帝都。北蒙,即安陽殷墟,大約從商王盤庚遷入北蒙,号稱殷,本名仍是商,史稱殷商。盤庚傳纣凡8代12王,八王在北蒙,四王在朝歌。北蒙在黃河以北、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2公裡處的小屯村。廢墟面積約24平方公裡。

[8]帝辛:本名受、受德,帝号辛王。天下謂之纣,人稱殷纣王。帝乙少子,因母親為正後,為嗣。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纣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所謂倒拽九牛,即是帝辛神力。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纣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死後,葬于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9]箕子:纣王叔父,名胥餘,因封國在箕,所以稱箕子。箕子與比幹、微子并稱為商纣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贊的“三仁”(三個仁人)。

微子:子姓,纣王兄,商亡之後,被周室封之于宋,以祀殷後,公爵。宋國位于現在河南商丘一帶,都城睢陽(今河南商丘)。其疆域最大時包括河南東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宋立國761年,共26世,32君。

[10]武庚:公元前1046年,商亡,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後,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遺民,武庚卻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公元前1041年,武庚聯合了管、蔡、霍三叔以及商的屬國奄、徐、楚等五十國一同向西進軍,反周陣營聲勢浩大。(管叔鮮,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處,文王八子。事監視商朝遺民,故謂三監)。周公旦于公元前1040年舉兵東征,平定叛亂。公元前1039年,周公殺武庚,滅東方50國;管叔鮮被殺,将蔡叔放逐,霍叔被廢為庶人。

[11]比幹:子姓,纣王叔父。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亘古第一忠臣”,林氏的祖先。周武王封比幹壟,壟為國神。故有“國神比幹”之稱。

[12]荊轲:戰國末期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因刺暴秦而名垂千古。《史記》、《戰國策》均有記載。淇縣城郊至今尚存荊轲冢。

[13]王蟬:即鬼谷子。一名诩,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曾在楚國為大夫,因好友孫武與伍子胥滅楚而逃離楚國,入雲夢山(在河南鶴壁市淇縣境内)采藥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子。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孫膑、龐涓、毛遂等亦為其弟子。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可謂“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國才出一門”。因此,隻有鬼谷子稱得上“玩弄天下于股掌之間”。

[14]衛鞅:即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人(今河南鶴壁市淇縣)。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于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秦統一六國之後,其法行于天下及後世,因此,商鞅是中國後世律令的總設計師。

[15]甄濟:(?-766年)宇孟成,唐代定州無極縣人,住衛州青岩山(即今淇縣雲夢山)10餘載。安祿山反唐,派節度使蔡希德挈領刀斧手請甄濟出山,甄濟泰然自若,用左手寫下“去不得”三字,刀斧手持刀相逼,甄濟無懼色,伸長脖子等候就義。蔡見狀,觑欷嗟歎退走,如實報安祿山。隸宗即位後,令曾附逆安祿山官員參拜甄濟,以愧其心,晉封秘書郎,後加封為太子舍人、著作兼禦史。

[16]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一說桐鄉)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其詩《太行山》:“西風落日草斑斑,雲薄秋空鳥獨還。兩鬓霜華千裡客,馬蹄又上太行山。”

——

觀漁,觀察漁夫捕魚,比喻坐觀成敗,冷眼旁觀。觀漁集,是冷眼看曾經創作的詩詞,整理成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