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理性與合乎情理
今年春節剛放假,我不幸被流感擊中,剛開始症狀輕微,就沒怎麼當回事,以為多喝水、多休息,身體裡的病毒自然會慢慢排出去。
過了幾天,自我感覺良好,以為病毒已經“離開”,沒想到突然發起高燒,肌肉也出現酸痛症狀,但我仍然堅持不吃藥,打算繼續扛下去。畢竟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出發,發熱是身體免疫系統正常工作的表現,體溫升高能夠使病毒的繁殖速度大幅下降。
但當手表突然振動,提示靜态心率超過150時,我再也無法淡定下去,果斷把退燒藥吃了,坐等心率下降。作為曾經的“三高”患者,相比上升的體溫,我更擔心超标的心率。盡管我知道退燒藥隻能減輕症狀,讓人感覺舒服一些,但對病毒起不了多大作用。
所以就算我清楚感冒發燒的好處,但卻因為承受不了心跳過快的壓力,到最後還是得作出吃退燒藥這種不合乎理性,卻能被自己接受的選擇。
這段時間正好在看《金錢心理學》一書,作者摩根·豪澤爾曾經是《華爾街日報》的金融專欄作家,并沒有心理學、财務咨詢方面的背景。這本書也确實沒有提供特别專業的理财建議,不過就是告訴讀者應該如何反省自己,搞清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
作者在序言部分就指出,我們思考和學習理财的方式更像學習物理,而不像學習心理學——總想找到某種潛在規律,卻忽視了情感體驗。他認為在大部分情況下做出合乎情理的決策,比追求絕對理性的效果更好。
比如做投資決策時,得從心出發,做出對自己而言合乎情理、更容易接受的選擇,而不是基于冷冰冰的計算公式和枯燥繁瑣的曆史數據——在理論上完全正确的方案,在實際操作中有可能違背人性,以緻于降低了可行性。
作者進一步強調在真實的世界中,這種從數學角度出發的最佳方案不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歡迎,而現實中的最佳投資方案一定是能讓我們晚上睡得安穩的方案。
股神巴菲特在2008年緻股東的信中也提到,就算到了必須要選擇的境地,他也絕不會拿一晚上的安穩覺來換賺取更多收益的機會。他長期踐行的能力圈思維方式也是盡量做自己能理解、難度低的事情,并且合乎他自己的情理,而不是超出能力範圍去做自己夠不着的事。
就像大多數本土投資者很少購買國外的投資項目,從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的确不夠理性,但正如作者所說,投資的本質就是一種把錢交給陌生人并希望盡可能賺取回報的行為。相比國外的投資項目,本土項目更容易讓投資者産生熟悉感和信任感,哪怕不夠理性也合乎情理。
又比如今年春節檔最引人注目的三部電影,《熱辣滾燙》、《第二十條》和《飛馳人生2》,講述的故事都與兩難選擇有關,主角們也清一色地跟着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在旁人看來跟發瘋沒多大區别),作出了合乎自己情理的選擇。
雖然他們瘋的地方、瘋的程度各不相同,但至少戰勝了過去的自己,沒向現實低頭。特别是賈玲,戲裡戲外都讓人刮目相看,不僅在一年内成功減重100斤,而且自導自演的電影上映才十來天,票房就破了30億。
如果賈玲在拍戲之前,保持科學理性的态度,認真向醫生咨詢減重100斤的可行性,她難免會猶豫不決,怎麼也做不到現在這個程度,自然也不會創作出如此驚豔的作品。
《飛馳人生2》中沈騰飾演的男主也是不折不扣的追夢人。他在現實困境和生存壓力下,接受了鐵杆粉絲的贊助,重新組建車隊參加拉力賽,不僅證明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績真實有效,而且戰勝了恐懼心理,拼盡全力協助團隊拿下冠軍。
如果從理性的角度考量,他作為落魄的駕校教練,身上有舊傷,心理有陰影,即便有人贊助,預算還差着一長截。他臨時搭建的“草台班子”能夠獲得參賽資格就很不錯了,更别指望取得什麼名次。
但他和賈玲一樣,遭受的挫折越多,就越是想挑戰自己的極限,從而在關鍵時刻作出對自己合乎情理的選擇,在赢别人之前先赢了過去的自己。他要是一直保持理性的話,就再也“飛”不起來了。
《第二十條》中雷佳音飾演的檢察官也經曆了從理性到感性的蛻變過程。剛出場時,他就是一個熟谙法律條文和官場規則的理性人形象——除了讨好領導、拉攏同事、會哄老婆以外,還擅長危機公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對待、處理群衆上訪事件。
不管是面對老婆還是上訪群衆,他講起法律條文來都是邏輯清晰、有條不紊,俨然一台運轉良好的“人肉複讀機”,讓你不服也得服——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不管在哪兒都是一樣。
相信大家對這種公事公辦的正經人應該非常熟悉,看着也非常親切。在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機器在進步,越來越像人;而人卻在退步,越來越像機器。
沒想到這位檢察官自己的兒子也因為替同學打抱不平,即将被學校處分。他不得不在辦理案件的同時,還得抽出時間處理兒子的事情。
在來回奔波中,曾經理性的檢察官也經曆了自己的思想轉變,對法理、人情、公平、正義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刻闆教條地看待和處理問題,并且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有人情味兒了。
在影片即将結尾的時候,他在聽證會上的慷慨陳詞充滿激情,貢獻了不少震撼人心的金句,比如“法不能向不法低頭”,“法律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以及“法律的權威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等等。
他的立場和态度表明,在保持理性與合乎情理之前,他已經選擇了後者。相比滿腦子的法律邏輯,同理心和人情味兒讓他更有人格魅力。
拉拉雜雜寫了那麼多,我也想說明,看書和看電影是相通的,書中自有黃金屋,電影裡也不缺顔如玉。無論是好書,還是好電影,都能帶給我們不少有益的啟發。
不管機器在未來會不會有自主意識,我們至少要保留作為人類的同理心和情感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合乎情理确實比保持理性更重要。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