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詩意
【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走在路上忽感一兩滴細雨,确認今天是個雨天。
詩情畫意,雨天是一幅畫,所以看雨便有了詩情。天空是赭灰色的幕布,雨滴揮舞在烏雲密布的空白,帶着一股勁兒滴落。
是的,有勁兒,有力量。哪怕看起來再柔弱的春雨也較勁兒。雖然細,但不見得稀疏,就像密密麻麻的溫柔的針,降臨在大地。青草得意了,楊柳依依了,鳥叫清脆了,大地春回了。雨送回了生命。
雨自己也有生命。有時候即使在陽光面前,它也要展示自己——就算隻有一小會兒。這種雨,倘若用專業術語,要叫陰有時有雨。但我覺得不好聽,我覺得太陽雨這個名字好,讓人感覺到雨的能量。耳聞英格蘭的天空擅長下太陽雨,那麼是不是就要像備着餐巾紙一樣時常備着一把傘了?英國人的口袋,英國人的包,理應都要做大号咯?否則也許不能優雅的拿出傘來,面對時不時的太陽雨?不清楚,不明了,這隻是雨給我的聯想,雨帶給我的遠方。
看雨,聽雨,都讓人放松。看雨很簡單,隻要安靜地注視,就很容易讓人陶醉。聽雨有多一點的講究。在窗邊,聽到的是雨水敲打在玻璃窗的聲音,這時你會慶幸自己能舒服的窩在家裡,有一種安全感;在路上,聽的是雨水敲打在地面上的聲音,這時你會想入非非,猜測回家的那一口熱氣騰騰的飯菜會有多美味,有一種幸福感。雨聲是有規律的,小雨活潑,大雨急猛,有時候先活潑,再急猛,再減弱,收。仿佛韻腳一般,一首詩有自己的韻腳,一場雨也有自己的節奏。聽雨就是聽詩。
有時候不免奇怪,為什麼下一場雨,人就會變得多情。文人墨客寫了多少雨,賣弄了多少風騷,好像雨紛紛靈感便紛紛。再仔細想想,雨确實是特别的,特别在每一滴雨都不含糊,但到底下了多少滴雨又糊塗。有一些邏輯用詞是摸不到形的,但可能性這個詞,在我看來被雨賦予了形态。一場瓢潑大雨讓你看到了什麼叫缤紛,感官也随之打開,眼睛耳朵都更亮了,所以下筆就胸有成竹了,于是偶得好詩一首。
大自然總是有智慧的,所以雨都是好詩;相比之下,人寫的詩有好有壞,但創作的那一瞬間的感覺又确定是真的,所以也一定是好的。這關鍵就在于直覺的真實。雨把直覺的真實原始又直覺的表達,所以好。文字要表達什麼東西就得繞好多彎,寫出來就串了味,所以不好。工具欠佳,但人們表達的熱情不減。因此我喜歡讀詩,讀詩就是和大家一起學習:所有人都是大自然的學生,是心靈的學生。
現在人們不喜歡詩了,覺得詩多情,詩意換不來錢和地位,是不入流的高尚。然而雨水可以沖走一切。不過隻要雨一直下,淅淅瀝瀝的詩意就長存。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