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北方》(3)︱“住”說一二(二)

...

文/星海月淺原創

從容小主文學院系列文《南方·北方》第二組:星海月淺&慶水,相約每周一篇,記錄南方和北方的風景、民俗、人或事等。此為第三篇。

上一期内容談到“住”的問題,每一個時期,房屋都有它獨有的風格。幾十年前,粵西地區住的土房子,其實是那個時間段、那個類型的一個縮影。

去年我去羊城增城區看油菜花,那個旅遊區在朱村,地址不太明确。我乘坐公共交通前往,下車後跟着手機導航走,在村子裡繞了一周才到達目的地。我邊走邊看,發現那裡的建築風格與粵西地區很相似,最後我還發現了土房子。

那裡的土房子已經不多,十分破舊。有一棟土房子整面牆都已經換成紅磚牆,靠路邊的那面泥巴牆,牆體可見修補的痕迹,下方的牆面長滿了青苔,充滿了歲月的痕迹。土房子的四周立着鋼柱,架起一個頂棚,避免了被日曬雨淋的摧殘。

走走停停,村子裡竟然有不少這類土房子。從破舊的外牆可以發現,當時這些土房子刷了白灰的,白灰牆面大部分已經脫落。

...

之前有文友評論,土房子很有時代特色,應該保留下來。我惋惜地想,這類土房子确實有時代特色,卻無藝術、科學價值,所以人們并不重視。

這些土房子,能拆的都被拆了,不拆的,像增城這樣建一個頂棚保護起來,可不是單純的保護土房子。

土房子的屋面是木架構的,現在能修輯這種屋面的人可不多。我家除了磚混結構的主屋,旁邊其實還有幾間矮小的土房子,以前用作豬圈,現在已經荒置。

很多年前,它們還是豬圈,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已經漏水。有一個叔叔好心,想主動幫我們修輯,就爬到屋頂上面。結果那位叔叔上了屋頂,卻施展不開拳腳。幾十年的老木,哪怕有瓦片遮頭,也會老化脆弱,走在屋面上,随時有墜落的危險。終究,屋面并沒有修輯好。

房子一旦荒置,無人居住,無人打理,隻會壞得更快。可以想見這些老房子将來的命運。能被保護起來作為文物的房屋,必須有特殊曆史、文化或藝術價值,普通人家的,哪有這種福分。

人和物,其實有着相同的命運。

土房子之後,就是磚房。二三十年前,城市規劃發展還不完善,對于村落結構和空間布局沒有嚴格和統一的規定。尤其是經濟落後的城市,村落裡的房子沒有特定的布局安排,比較零散。

随着科技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房子也越來越多,在有限的空間内建起一棟新房子,想必能預留的公共空間不會太多。

比較典型的就是握手樓。握手樓指的是樓與樓之間的間距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距離很近的樓房。到底有多近?顧名思義,在樓與樓之間伸出手就能握住對方的手。

...

上一期就提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新建的房屋,基本上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磚房。南方的房子,自建房基本上都是獨棟的幾層房屋,高的可達7層。那時候建起來的房屋,屬于握手樓的還不少。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片區的握手樓,采光、綠化和消防安全等問題存在諸多弊端,住在内圍裡面的住戶,得有多壓抑。

羊城有很多城中村,同一個村子,也有“新村”和“舊村”之分。舊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21世紀前建的,有很多握手樓。

在握手樓裡,哪怕室内裝修再豪華,采光不好,就是緻命性的缺點。人是需要光的,缺乏光照,影響的不僅僅是精神狀态,還包括生理上的。

但那就是家啊,家在哪,人就在哪。

一戶人家住7層的樓房,空閑的房間很多,于是便衍生出城中村房屋出租這個行業。

羊城是經濟發展大城,吸引了很多外來打工者。他們住哪?主要就是城中村。

家裡條件寬裕的房東,自己是不住在握手樓裡的。他們将房屋交給中介,或者将整棟房屋租賃給别人。那個人再将房屋出租,就叫二房東。

一手房東和二手房東租賃的房屋,價格是有差别的。二手房東通常租賃鄰近的好幾棟樓房,自己也住在其中一棟的一樓,方便看管房屋。

來到羊城,走進城中村,你就會發現很多房子的一樓牆上通常都貼着一張紙,上面寫着房屋出租信息和電話。每天人來人往,來租房的人不少。一個電話,房東很快就會出現,過來帶人去看房。

租賃的房屋有單間、一房一廳、兩房一廳等。這裡不僅有長租房,也有日租房、月租房,對于流動性頻繁的人,比較合适。

很多房屋裡有熱水器、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有些甚至可以提供床上用品,實現拎包入住,比起住酒店,便宜不少。

長租房有些住房條件不算好,好房子通常都被人租走了,剩下一些破舊的、采光不好、樓層很高或者一樓的,但總會有人選擇。

在舊村裡,不僅有握手樓,還有迷宮一般的巷子。走在裡面,彎彎繞繞,四通八達,得要有方向,眼睛夠靈光,否則随時會迷路。方向感不好的人,就像面對挑戰通關一樣。不就走個路嗎?還考驗人呢。

那些巷子很窄,有些最多隻能兩人通行。小三輪車、電動車通行,行人都得讓行。有一些巷子還是斷頭路,不熟路況的,不得不原路返回。受地形影響,很多路還是90度拐彎,或者有很高的上坡路,或者很窄的階梯。

握手樓外面的線路和管道看起來都很淩亂,給人的初步印象就不好。四周都被包圍的握手樓,室内采光情況差得無法想象。白天哪怕外面陽光明媚,在屋裡也得開燈。尤其是樓層低的,不開燈,室内一片昏暗,根本無法做事。

綜合來說,城中村的舊村并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不過對于人們來說,尤其是外來人員,不管住哪裡,能有一個安身之所,有瓦遮頭,比什麼都強。因此,城中村的大部分出租房屋都是住滿了人的。

...

相對來說,城中村冠以“新村”的名頭,就說明這裡的住房條件不會太差。村裡的布局相對來說更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對于層高和樓距,整個村都保持相當的一緻性,使得村貌看起來十分美觀。這也說明國家在住房方面,更加重視舒适性和宜居性的問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