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不是誰都能去
國學從一種宏觀的角度建立起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和改造,生活中的諸多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依據。
“封禅”二字,“封”為祭天,“禅”指祭地。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孔子雲:“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天地,才算名正言順地受命于天。
根據考證,我們的“封禅大典”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而各個時期的“封禅”儀式都有所不同,目的也從最初的“祈求平安”到最後的“君權天授”。
《尚書·舜典》記載,黃帝生而神異,天降祥瑞,他在泰山上刻其功迹,于荊山下鑄造九鼎,可以算得上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封禅。司馬遷《史記·封禅書》中提到,齊桓公稱霸後也想登泰山封禅,但齊相管仲的一席話打消了他的念頭。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颛項、帝喾、堯、舜、禹、湯、周成王等十二個,都是受命之後才舉行封禅儀式的,這些君主之所以封禅,是因為當時出現種種祥瑞,如嘉禾生出、鳳凰來儀等。而顯然齊桓公時代沒降下這樣的祥瑞,因此,齊桓公不可以去泰山封禅。
可見,并不是任何朝代、任何君主都有權利進行封禅的。《史記·封禅書》就提到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條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在當政期間,如果盛世清平、百姓安康,君主便試圖以封禅的形式告之于天。《史記·封禅書》中記載“每世之隆,則封禅答焉,及衰而息”。而祥瑞一說則頗具神秘性,多有人加以利用,宣稱何時何地現出何等祥瑞,以象征帝王功德之高。因而雖然封建君主對封禅一事曆來極為重視,但若無一定功績,也不敢輕言封禅。整個封建社會時期,進行過封禅的君主也就屈指可數的幾位而已。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封禅。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已然産生了觊觎天下之心,其中以秦國尤甚。秦襄公曾于公元前770年設置西峙祭祀白帝,此舉被司馬遷評價作:“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峙用事天帝,僭端見矣。”這種昭告天下以示霸權的心理一直影響着秦的曆代君主。到秦始皇清掃六合、一統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制國家,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祭祀天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就帶了齊、魯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舉行封禅活動。但這次封禅卻沒有按照赢政預想的進行。在準備行封禅之禮時,儒生博士議論紛紛,說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車輪的蒲車,以免損傷山上的草木土石;而且要掃地而祭,鋪上用菹稭做的席。這些完全不符合秦始皇所想要的威儀,一怒之下,他将儒生們全部斥退,自己乘車從山南登上泰山之頂去行封禮,并刻石以歌功頌德,然後又從山北下來,到梁父山去行禅禮。他的禮節基本上是由戰國時祭天帝時所采用的一套儀式稍加改造而成。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領域的封建中央集權日益加強,漢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後,漢武帝決定按古禮舉行封禅。但是,這封禅的禮儀,儒生與方士說的各不相同。漢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給他們看,問古禮究竟怎麼樣,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漢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禮儀。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禮祭地,然後到泰山下東方設壇,舉行一次封禮祭天。随後漢武帝又與少數大臣登上泰山之巅,舉行了第二次的封禮。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禮,設壇三層,四周為青、赤、白、黑、黃五帝壇,殺白鹿、豬、白牦牛等做祭品,用江淮一帶所産的一茅三脊草為神籍,以五色土益雜封,滿山放置奇獸珍禽,以示祥瑞。為了紀念這次封禅典禮,武帝還特改年号為元封。之後,漢武帝又先後八次前往泰山。
漢武帝之後,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皇帝分别到泰山進行封禅。但到明代,朱元璋稱國家富強民族統一與封禅和給泰山神封号并無關系,便下令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去掉。并于公元1370年立碑昭告天下,不再進行封禅。自此,聲勢浩大的封禅活動才退出了曆史舞台。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