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2)
今天欣賞戴叔倫的山水田園詩。先看他的《蘭溪棹歌》:
涼月如眉挂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蘭溪:蘭溪江,也稱蘭江,浙江富春江上遊一支流,在今浙江省蘭溪市西南。
一彎娥眉新月低挂在柳梢上,越中秀美的山色倒映在平靜如鏡的水中。蘭溪連續三天下起了桃花春雨,春江水漲,惹得鯉魚夜半時分紛紛逆水歡躍到了淺灘上。
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江南的拱形石橋,縱橫交錯的溪河,多姿的曲柳以及迷蒙煙雨下的白牆黛瓦和曲折通幽的青石闆巷道,無不令人流連忘返欣然忘憂,尤其是春天的時候。宋王觀就有“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之感慨之言。如果再碰到“垆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之類的江南美人,那就更加美妙了。
如果說水是江南的眼睛,那麼雨就是江南些許暧昧撩人的眼神,看上一眼,足以讓人心旌搖曳,魂牽夢系。
這是一首帶有民歌風味的船歌,以清麗唯美的筆觸寫出了蘭江的山水之美和漁家的歡樂之情。
隻是,戴叔倫很多山水田園詩,無不帶上了思鄉懷歸的印記,大多表現得迷離惆怅,如下面的兩首:
蘇溪亭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小雪
花雪随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正因如此,曆代前賢對戴叔倫詩歌成就的評價,多是貶其平易淺薄、骨輕綿弱、格調不高之語。然而,一個污濁自危的時代如何能孕育大氣從容風骨硬朗的詞章,一個涼薄乖謬的社會怎會産生激情澎湃歡快昂揚的旋律?
那是個令人悲觀失望的年代,世道不公,人心澆薄,文壇充斥着一片細微沉悶的呻吟聲,一股衰冷寂寞的氣息直逼人心,士大夫建功立業的些微呼号掙脫不出壓抑沉悶的時代外殼。
由此也催生了卑弱愁苦為主調的“大曆詩風”,其内容大都寫日常生活,時序的遷流,節物的變化,人事的升沉離合等方面,抒發羁旅之愁、思鄉之情、歸隐之意。
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要求戴叔倫怒目圓睜或铿锵有聲,未免太強人所難了。何況戴先生并非沒有黃鐘大呂之調。看看他的《塞上曲·其二》。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東漢名将定遠侯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智勇雙全,最終成功平定西域,為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晚年他思鄉求返,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認為班超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 “生入玉門關”,而應置生死度外,安心報國就是了。
僅憑這點,也足以看出戴叔倫身上的大丈夫氣息,怪不得也有學者将戴叔倫歸入後邊塞詩派一類了。
再看他的另外一首《調笑令·邊草》。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裡萬裡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此詞牌一般用作宴席上行的酒令,戴叔倫用它來寫邊事,可說開了邊塞詞的先聲。這是一首反映邊卒思歸情緒的小令。這類題材在唐詩中不勝枚舉,在詞中并不多見。
我們都記得盛唐王昌齡、高适尤其岑參的邊塞詩,除了描寫奇麗壯觀的邊地風光,更多地體現了一種積極進取樂觀昂揚的時代精神。時過境遷,到了中唐,格調完全變了味,渲染的大多是一種哀怨低沉的凄涼情調。
戴叔倫自然很難跳出時代的藩籬。但如果我們仔細體味,此詩并未流露出一般士大夫的那種消極哀歎。他筆下的意象不乏清幽冷寂,卻表現得含蓄深沉,反倒有一種天荒地老式的蒼涼和凝重。
據說毛澤東同志也特别欣賞這首小詞,1959年還專門手書過。
話說在江西蹉跎了好幾年的戴叔倫,32歲那年終于來到京城。他的運氣不錯,去時恰逢當朝吏部尚書劉晏幕府招人。已經有些詩名的戴叔倫沒有猶豫,毅然前往應聘。
負責招聘的是時任檢校祠部員外郎的張繼。張繼一見到戴叔倫,印象特别好,說:“揖對賓客如叔倫者,一見傾心。”《唐才子傳》也記載這次相見:“叔倫投刺,一見傾心。”
劉晏一看相貌堂堂溫文爾雅的戴叔倫,欣賞不已,随即保舉後者混了個秘書正字的虛銜。當時,劉正兼任着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諸道鹽鐵轉運使,于是,穩重敦厚的戴叔倫一入幕府,就被委派掌管賦稅鹽鐵事務。
這工作很重要,關系到大唐安危。那時的唐朝,“汴水堵塞,江淮漕運受阻,關中缺糧,百姓挼穗,官廚無兼時之積”,所以改革漕運,保證江淮糧食安全快捷運至京畿重地,改革鹽政、食鹽專賣,确保國家鹽稅收入,都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就這樣,戴叔倫相對輕松獲得了第一份工作,熱情高漲地開始奔波在奔波在湖南、四川、貴州一帶。
鑒于戴叔倫辦事踏實,工作兢兢業業,經劉晏舉薦,朝廷委任戴叔倫為湖南轉運留後。自此,37歲的戴叔倫終于轉正,當上了一名拿國家俸祿的湖南官員。
戴叔倫内方外圓,看上去儒雅溫和,但在危難之際或大是大非面前,始終堅持原則底線,常常表現出一種頂天立地英勇無畏的硬朗風骨。據說有一次,戴叔倫去雲安押運錢糧,深夜遭遇四川叛将楊子琳的劫持。
叛軍對他高聲恐吓:“歸我全币,可緩死。”戴處危不驚,大義凜然,慷慨陳詞對叛軍說:“身可殺,财不可奪!”繼而勸說楊子琳“乞盟于公、歸降朝廷”。雖說楊子琳并沒回心轉意,但完全被戴甯死不屈的氣勢和對朝廷的一片赤誠之心震懾感動,随即人财兩放。結果國家财物不但未有損失,反而成就了戴叔倫的一世英名。
戴叔倫這次捍衛國家利益的壯舉,很快傳到德宗耳裡,德宗一聽大悅,随即将戴叔倫升為八品的監察禦史,後又被任命為七品的東陽縣令。
待續。
- 上一篇 廊房三條:北京胡同249
- 下一篇 我的童年(30)主心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