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的原因是?

突然發現中國的一些婆媳關系的問題,或者丈母娘和女婿的關系的問題,源頭是雙方并沒有真正的接觸和交流,就先行做出了判斷。這種判斷會擾亂我們的視線,會讓我們看不清當下發生的真相。

在很多家庭裡,父母一旦知道孩子開始談戀愛了,就會化身偵探,開始打探各種對方的事情,不止要求孩子和盤托出,還要出去打聽,得到的結果要麼是“這個人中規中矩的,配不上我的女兒/兒子”,要麼是“這個人怎麼評價那麼不統一,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的,不行,這人不行”,再或者“嗯,這個人的風評不錯,算是個好人,可以交往試試”。

不隻是父母他們會這樣,我們也會這樣,會擔心着未來婆婆是不是會對我們做些什麼,未來丈母娘會不會喜歡我們,更是會時不時旁敲側擊的問一下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他們的爸爸媽媽是怎麼樣的人,會有怎樣的喜好。

以上兩種場景都聽上去充滿了焦慮。

焦慮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現在很多人提到的原生家庭中父親或母親或父母雙方皆與孩子的聯系過于緊密,二是大環境對于婆媳矛盾的渲染造成很多晚輩和長輩對對方都毫無信心。

他們都是在通過别人的嘴來了解一個人,但其實隻要是從人的嘴巴裡說出來的話,就已經被加工了,要麼這個加工是褒義的,要麼是貶義的,但決不是客觀的。當我們有着先行的觀念,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和接觸一個人時,我們便無法與站在我們面前的人建立真正的聯系,而是永遠隔着一堵評價牆。

我們先來假設一個健康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尊重每個人作為個體存在的生命力和意義。不去幫其他家庭成員做決定,也不過分擔心其他成員是否有為自己負責的能力。孩子自然而然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可以讓自己更舒适,不需要把壓抑自己滿足父母作為自己生存的技能。當有一個新的個體要融入這個家庭的時候,他們便會習慣性的将新成員也作為獨立的個體去接觸和交流,而不是焦慮的選擇通過别人的評價和看法來認識和了解一個人。

我們再來看看焦慮的家庭。

關于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過于緊密這個因素,其實孩子小時候是非常渴望被關注,渴望占有他人的,就很容易會與母親/父親形成一個共生聯盟,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會是母親。

後來,孩子長大了,孩子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成長,這種共生就成了病态的模式。母親在該放手的時候不願意放手,那必然在心理上就一直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屬物品,而不是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個體。這時候母親會焦慮孩子是不是衣服穿少了,是不是走路摔倒了,是不是在學校會被同學欺負,覺得外界充滿了危險,而自己的孩子毫無招架的能力。

當母親這樣想着,很多敏感的孩子潛意識就不由自主的配合着母親,以确保母親是願意愛自己的(這裡插一句,很多母親标榜,父母肯定是愛孩子的啊,怎麼可能不愛,但其實每個嬰兒在出生那一刻就有着對愛的渴求和對不被愛的恐懼,他們會通過照顧者的行為來判斷,照顧者是否愛自己),看上去各方面都還不錯,實則時時需要母親的照顧,母親便從中得到了很多被需要的滿足感。

這個共生聯盟就不知不覺的固化了,母親一直無法意識到孩子也有長大的一天,也有自己的想法,直到孩子有了伴侶。危機感就升級了,孩子好像不再獨屬于自己,孩子心裡有了比我們更重要的人,“這個人會不會欺負他/她”,“這個人是什麼樣子的”,“這個人夠不夠實力跟我較量”,諸如此類的聲音在父母腦海中響起。

警鐘開始長鳴了,父母的焦慮上升到了一個頂點,便有了接下來一系列的舉動,打聽-評價-下結論-遊說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如果在外界社會學到了什麼叫自我意識,就有兩種不同的結局,比較完美的一種是與家庭抗衡,變得獨立起來,有自己的判斷,并學會了如何與父母相處,自己的變化也影響了父母,使得雙方都不至于受太多傷,但這種情況的前提是,父母也相對更容易松動和配合;第二種則是看上去不太成熟的版本,與家人對峙,決裂,甚至老死不相往來,丢掉了家人的支持,家人和自己都兩敗俱傷,但最終獲得了自我意識和獨立的自己。

如果孩子沒有在被遊說時學會如何獨立,那麼,就是一種在我看來比較災難性的畫面,不管父母下的結論是這人好或者不好,孩子聽從了之後,便繼續過着被父母擺布的生活,那麼,接下來,你們是否生孩子,要生幾個孩子,你們是否買房子,要買多大的房子,你們的孩子要怎麼教育,可能都會被插上一腳。

世上本沒有最好的選擇,遵從内心,才能無怨無悔。雖然變得獨立後,父母也依舊無法抑制的想要給建議,這時的你會比較從容的面對,選擇内心真正需要的那個方向,而不會聽從之後才來怪父母給的選擇不夠好。但沒有學會獨立的時候,面對的父母不停的幹涉和管束,将會是延續的痛苦,這個痛苦隻能止于你真正學會如何将自己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和愛護。

因為社會上大多是焦慮的家庭,便會出現很多的聲音,來告訴初出茅廬的我們,“婆婆可是個難搞的生物,婚後一定要小心對待”,“丈母娘如果搞不定,姑娘别想娶回家”,諸如此類······慢慢的,本來該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我們畏手畏腳,變成了惡性循環當中的一個重要助力,那就是,我們無法信任長輩會給予我們愛和尊重。

我們帶着偏見和焦慮不停的詢問男朋友或是女朋友,他們的父母是什麼樣子,其實即使他們如實說了,我們也不見得會相信,我們會假定他們說的是不可能的,他們的父母一定不會很好搞定······當我們抱着要搞定對方父母的心态時,我們怎麼可能真的會将坐在我們對面的伴侶的父母完完整整的、客觀的呈現在我們心中呢,那必然會先蒙上一層魔鬼的濾鏡,再豎起一道代溝的高牆。

那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大多都是健康的、互相尊重的家庭呢?那必然不會有太多人去渲染婆媳關系/丈母娘和女婿的關系,可能談戀愛的人們也不必如此驚慌。

量變産生質變,真正希望改變婆媳關系,可能真的要從每個人做起,真的學會愛自己,尊重自己,也就能真的知道如何愛和尊重别人。世上就會多些理解,少些猜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