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誤解---敵對歸因偏差

1

什麼是敵對歸因偏差?

當一個男孩正在學校走廊上走着,另一個男孩撞到他并把他的書撞掉在地上。旁觀的男孩大笑起來。這個男孩會不會将這種行為解讀為“不尊重的”,是對他的惡意的挑釁和威脅?如果是的話,他就會表現得很有攻擊性。因為他把别人的行為意圖解讀成了“故意敵對”。而如果他将這兩種行為解讀為一個偶然的、無惡意的中性行為,那麼他就會走開。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設想有人在餐廳吃飯,服務員不小心将湯灑在他的衣服上,(多數人都會很生氣,或者至少有些不悅)如果他把服務員的行為看作是無意間不小心造成的,那麼他會認為這是一種中性行為,會原諒他,甚至安慰服務員。如果他把服務員的行為解讀為故意的,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和挑釁,就會惱怒做出過激行為。

這種從别人明顯令人惱怒的行為中解讀出敵對意圖的傾向,就是“敵對歸因偏差”。它是一種負性的歸因方式。與之相對的概念是“善意歸因偏差”。

每個人天生會傾向于認為,對自己有不良後果的行為是故意敵對的,都會對傷害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想要攻擊加害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明顯令人生氣的行為都是沒有惡意的。如何解讀這些行為的意圖,成為指導自己下一步行動的轉折點。


2

家族式的敵對歸因偏差

家庭互動極大地影響親社會理解的發展。有着敵對歸因偏差的家庭更有可能養育出在社會理解發展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這是因為孩子在通過與父母的互動和被照料的經曆中學習,父母或其它照料者如果持續地從孩子明顯令人惱怒的行為中解讀出故意敵對的意圖,不能做出善意意圖的榜樣,會影響孩子對他人意圖的看法,他們也會将他人的中性行為看成是故意敵對的,從而發展出敵對歸因偏差。“家族式的敵對歸因偏差”,使敵對歸因偏差變得根深蒂固。


3

發展出敵對歸因偏差的後果

有敵對歸因思維的兒童,在社會理解發展方面會有缺陷,容易發展出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如滋事打架、縱火、忤逆老師和無視社會規範等。但是,并不是所有有着敵對歸因思維的兒童都會變得長期具有攻擊性。

這種兒童得抑郁症和焦慮症的風險也更高。


4

解決方案

1、将孩子當作是有思想的個體來對待。

了解他們是有情緒、欲望、精神生活和想像力的個體。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和他們讨論他們的情緒和感受,以提高兒童對自己内在心理狀态、感受和行為的理解。

2、對他人的情緒和意圖進行家庭讨論。

擅長了解他人心理特征(他人内在的心理狀态),将更擅長理解他人針對自己的行為,從而具有“将心比心”的态度。

對他人的情緒和意圖進行家庭讨論,會促使兒童了解到很多他人的激怒行為都是不帶有敵對意圖的,并不是故意要挑釁和傷害的,從而促進了善意歸因偏差的發展。例如,父母限制兒童或阻止他們實現目标(将電視遙控器藏起來或放在夠不到的位置),會讓孩子不開心,但這不是惡意的。父母需要同孩子進行溝通和讨論,讓孩子明白這一點。

3、從敵對歸因偏差的源頭開始幹預。

從敵對歸因偏差的源頭開始幹預,即父母需要改變自己的“敵對歸因偏差”傾向。為人父母是一個情緒上充滿挑戰的經曆,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會影響有效的家庭養育。因此父母需要提高自己的社會認知能力和心理理解的能力。

4、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方法。

采用正面獎勵的方式去鼓勵親社會行為,而非使用嚴厲的管教。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