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梅文化(下)

...

今天,我們首先來說一下梅花精神随着社會發展的演變。

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梅,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

...

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是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征;“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着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

梅開五瓣,象征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以上内容來自合肥植物園展館牆上的介紹。

...

紫湘有話說:元亨利貞出自《易經》,紫湘第一次看到用這四個字來解釋梅的一生。我想若我以後寫小說,可以把某四姐妹的名字取為梅元、梅亨、梅利、梅貞,多有意義啊!

梅花文化,以它廣闊、豐富、深邃的表現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構成獨特的精神内涵。清代以前,以個人情志自許,近現代,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

...

20世紀初,開始逐步代表“淩冬耐寒,冠冕群芳,堅貞剛潔”的民族精神。1942年,曾勉:“純潔的花朵,芳馨的幽香,嚴格的質樸”

20世紀80年代,蔣緯國:“領袖群倫,自立自強,維護道統,雅逸堅貞,堅忍不拔,互助團結,老而彌堅,不屈不撓,文化基本,民族統一”

...

1985年,陳俊愉:“艱苦奮鬥,不移其志,孤芳自賞,不畏強暴,不屈不撓,鐵骨丹心”

2014年,姚餘棟:“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堅毅勇敢”

2017年,許聯瑛:“自強不息,謙虛自信,為而不争,樂群共生”

...

紫湘有話說:其實從展館的這些摘錄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随着時代發展梅花精神的演變。

這裡特别提一下陳俊愉,因為他是安徽安慶人,而且梅園裡有陳俊愉廣場和俊愉亭。他是中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被任命為國際梅品種登錄權威。

...

這個登陸權威又是怎麼回事?

答:在國内,植物新品種的審定單位是農業農村部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但在世界範圍内,負責登錄園藝花卉類植物品種名稱的,則是國際園藝協會(ISHS)植物品種登錄委員會認定的登錄權威(ICRAs)。

這個登錄權威是指一個科研機構,比如一個協會、一所大學或是某個植物園。因此,除了登錄權威之外必須還有從事具體工作的登錄專家。陳俊愉教授就是梅品種的登陸專家。

...

接下來看一下習大大引用的詠梅名句。

紫湘筆記:

其它幾句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們主要學習一下第二副上的内容。

這兩句出自《左傳》裡的《晏子對齊侯問》,很好的解釋了什麼是“和而不同”。

...

先摘取一下原文的核心部分: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争心。”

...

“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

譯文:

和諧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太重就減少調料。君子吃了這種肉羹,用來平和心性。

國君和臣下的關系也是這樣。

...

國君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進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制,百姓沒有争鬥之心。

...

音樂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樣,由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君子聽了這樣的音樂,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協調。

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聽得下去?

...

院子的牆上是毛主席的《蔔算子·詠梅》,這字體看起來簡直就是一幅畫。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隻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

其它展品還有關于梅花研究的各種書籍,梅花造型或者鑲嵌梅花的各種飾品、硯台、明信片等等。院子裡曬得還有各種植物的種子,就像藝術品一樣。

...

進門有即将開放的粉皮宮粉,出門有盛放的臘梅。

美哉,美哉。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