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叫“主人”?

魯濱遜經曆過九死一生後,在孤島上拼命求生,小到縫縫補補,大到建造别墅,他都逐一打卡實現了。

...

人是群居動物,自然承受不了孤寂的苦。當他從海上聽到求救的槍聲後,是多麼熱烈地希望有人能夠幸存下來啊,他實在太想要和人交流了。可惜,那次無人幸免,他登船隻能帶回一隻狗。

在交流的對象上,我發現有兩處很有意思。

在孤島上,魯濱遜曾經馴服了一隻名為“波爾”的鹦鹉,他日複一日地教波爾喊自己的名字,直到聽到波爾能清晰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時,産生了由衷的自豪感。有一回,在極度勞累的情況下,在昏睡中聽到波爾喚自己的名字,帶着驚與喜猛然醒了過來。

...

...

被魯濱遜認為在孤島上最快樂的時光,甚至願意就此待下去的原因,是和“星期五”相處的時光。星期五是他在野人手中救下來的,他給星期五起了名字的同時,也教會星期五管自己叫“主人”。

...

魯濱遜為什麼教鹦鹉喊自己的名字,卻教星期五喊自己為主人呢?

思考良久,得出下列想法:

①從相識的階段來看,魯濱遜馴服波爾是在登上孤島的初始階段,百廢待興,他真的需要一個“夥伴”給自己提供情緒價值;魯濱遜救下星期五是在離島前的成熟階段,他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也許“領地意識”更強了,希望對方要服務于自己,而自己在願意的情況下是可以分享資源的,所以才會強調自己“主人”的身份。

...

②從對象來看,波爾隻是一隻鹦鹉,賦予他再多與人類平等的東西,也改變不了它隻是一隻飛禽;星期五雖然未開化,但仍舊是與魯濱遜在身體結構上一緻的人類。是不是想要在物種上起到一個壓制的效果呢?你比我低級,我可以在形式上把你擡高;你和我同級,我當然得在形式上把你貶低。把寵物當人對待,不把人當人對待,倒恰好折射出了一些人的思想。

...

③從心理上來看,是不是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征服和力量感的體現呢?換言之,為了向你證明我比你更強,更厲害,你樣樣都不如我,事事都得聽我的。男生之間就挺流行“叫爸爸”這樣的梗吧……救下自己的性命,提供自己吃住,心存感激到極點,星期五确實以“匍匐在地”作為态度表現了,這是主動的臣服,這點能理解。但魯濱遜強迫“教”星期五這樣稱呼自己,這是被動的臣服,不知是不是出于滿足心理上的喜悅呢?

...

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