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孩子在青春期都經曆了什麼嗎
文章前的你還記得自己青春期的感受嗎?
是對無憂無慮的日子充滿了快樂與希望,
還是對不斷變化的新環境感覺有一點憂愁呢?
不管什麼時候,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産生各種各樣讓父母感到頭大的問題,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孩子在青春期到底經曆了什麼。
青春期的孩子心中藏有很多憂傷
看着身邊的孩子漸漸到了青春期,從兒童變成了青少年,作為父母肯定是對這份成長滿是激動與高興,但随之而來的種種問題也讓父母們頭疼不已,為啥孩子就是不聽話?!
談及孩子的感受父母總是容易先入為主的說:他們現在吃喝都不缺,有啥可愁的。卻忘了自己在當年還是青少年的時候這份憂愁也曾同樣糾纏着你。曾幾何時,父母也跟孩子一樣,曾被茫然與憂傷充斥着自身。
這種憂傷是由青春期的特點所決定的,是我們必然會經曆的情感,隻不過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去細細品味造成這份憂傷的原因。
憂愁感源于喪失
憂愁,尤其是莫名的憂愁,突如其來的憂傷,這是青春期的一個典型特征。因為青春期實際就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階段。
喪失所帶來的憂愁大家都很好理解,像是失戀、離婚,或者是親人離世,這些都是嚴重的心理内容的喪失,而當我們遭遇到這些的時候必然會産生憂愁感,或是說抑郁情緒。而大家不了解的是,其實改變也會給我們自己帶來抑郁的情緒,因為改變就意味着要辭舊迎新,不管新的内容對我們來說會帶來多大的成長,多積極的心理狀态,那份丢失的舊的心理内容依然會讓我們感到抑郁。就好比兩個很要好的朋友關系分離,不管是多麼的前途似錦,雙方都多多少少會産生一些抑郁的情緒。
而青春期的孩子呢?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一對矛盾的心理沖突:一方面希望脫離父母的依賴,另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走向獨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喪失,後者意味着獲得,如果在成長的階段中後者為主體,那麼就算之後會面臨很多憂傷但我們都會感覺自己的生命整體是積極向上的,那如果相反前者成為主體呢?那憂傷抑郁的情緒就會充斥孩子的内心。
“好孩子”真的好嗎
提及好孩子,大家是不是就會率先聯想到一個詞:聽話。這是我們的環境與文化所為我們帶來的影響,經典的好孩子,會在家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但這樣依賴,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他會覺得自己不是為了自己而活,于是就會在各種事情上表現出沒有激情與動力。
也許能夠很出色的完成父母和老師交給他的作業與任務,但是卻會表現得的十分麻木,對很多東西缺乏欲望和追求,往往“還行”“都可以”“随便”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禅。因為他們對生活、對學習的動力都是源于父母帶給他們的壓力。
而那些所謂的“壞孩子”呢?像是和父母對着幹,父母讓他們往東他們偏往西,無非就是在無視父母對他們所造成的壓力,試圖在争取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在這份青春期中成為他們自己。
所以不要因為孩子在青春期不聽話了或是跟我們唱反調就采取高壓手段,其實這隻是他們人生階段所必然要經曆的叛逆與反抗,隻有順利的度過這一過程,他們才能真正擁有一個健康獨立的自我。
作者:徐鳴皓 這是我的第四十八篇日更原創
- 上一篇 2020-06-10
- 下一篇 《我的前半生》:老實人老金的三個愛情啟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