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沮喪,不如行動
【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被偏愛的有恃無恐,被忽略的掙紮求存。最強烈的反抗是沉默,最真摯的支持是陪伴。
疲勞最好的緩解方式就是休息。沒有運用技巧,不停地刷着小視頻,觀察新鮮事,哪裡多了一個打卡地,哪裡新開了一家融合菜館,哪裡限時大促,哪些話題沖上熱搜。
一直在被動接受資訊,感覺自己在放松,其實大腦一直在運轉,記憶這些意義不大的切入點。分配的時間越長,陷入了物極必反效應。
圖片來自微博
初相見的半小時,跟着喜劇哈哈笑,一小時以後,有趣的部分不見了,回想起之前的笑點,似乎也沒那麼開懷了。無聊感裹挾着焦慮,慢慢滋長發芽,明明知道種植的危險性,要連根拔起。奈何其生命力過于頑強,拿着鋤頭刨掉了,風一吹,種子又紮進了土裡,不出幾個月,複又長出來,搞得你半點轍都沒有。
拿着禦賜的金碗,不能做除了乞讨之外的其他營生,100個饅頭的目标能順利完成嗎?當然不能,乞兒的吃飯家夥比路人的都好,誰會起恻隐之心,頂多心裡嘀咕這是那個高門大戶給這人體驗生活呢。
任務完不成,恢複不了身份。緊迫需要達到,弄到填飽肚子的食物,不是饅頭也可以。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月不吃,靈魂與肉體鐵定分離,跟着黑白無常去地府報道。
圖片來自微博
一味追求财富、地位、權力,未必能使人更快樂。唯有從每天的生活體驗中創造樂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既然收不到贊賞,那就自我欣賞,給自己打氣。想通了,快樂是自我肯定與實現的産物,幸福是許多許多高興的事集成後的結晶。
沒有什麼煩心事是一首歌治愈不了的。負面情緒纏繞,那就運動吧,形成習慣後,堅持也沒有那麼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