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獨木橋》
看着書桌上奇形怪狀的便利貼、五顔六色的圓珠筆,翻着手機裡五花八門的學習材料,盯着平闆裡密密麻麻的筆記,納蘭星一陣幹嘔,她不知道自己厭惡的是走上這條路的孤寂,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擁擠,甚至有可能,她厭惡的是那個破碎的自己。
納蘭星,26歲,重點大學研究生畢業,學習中上但不拔尖,找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她沒有聰明到出類拔萃,也沒有那份大智若愚的知足常樂,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走上這條路,也許隻是因為這條路讓她更加安心。像她這種普通家庭的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一)多學一點總是好的;(二)隻要善良就有回報。
她像許多還未畢業的大學生一樣,活在自己美好的想象之中。所以,當她走向并不完美的社會,她便會害怕,害怕努力卻一無所獲,害怕善良卻沒有回報,害怕這個世界與她美好的價值觀相悖,破碎她的夢想。她像是一個弱不禁風的小草,卻有着一顆想要摘星星的心,她卑微又堅毅,随風而走,卻不知往哪走,她摘不到星星,但是她偏偏見到過星星。她覺得自己應當有“吾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也覺得自己有“蜉蝣撼大樹”的淺薄。
也許,納蘭星是許多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的真實寫照。他們不是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衫,隻是他們接受的教育太美好了,一旦這種美好被颠覆,他們便會無所适從。
也許,教育應該告訴年輕人的是,努力并不一定有收獲,而是為了讓浮躁的内心變得沉靜,讓庸碌的肉體與高尚的靈魂達到有機統一。也許,教育應該告訴年輕人的是,善良并不一定有回報,世界并非完美,當面對不美好的世界時,人應該如何保持内心的純真和良善。也許,教育應該告訴年輕人的是,面對糟糕的生活,如何擁有強大的内心,如何擁有保持幽默的勇氣,如何在失敗中尋求進步,如何發現自己的夢想,如何在不同的賽道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也許,年輕人應該帶着不怕失敗的勇氣,去成長,去接納,去變得善良,去紮根土地,去面對風霜。
今天朝着目标努力了,所以今天值得快樂。
- 上一篇 人生路上沒有如果
- 下一篇 寫作路上沒有捷徑,想到就寫!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