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大道廢,有仁義” ?

如何理解 “大道廢,有仁義” ?這段文字出自《道德經》第18章,意思是說,因為倡導仁義,大道就會被荒廢。

仁義是指人心中的同情和義氣。是人情世故,是主觀願望。仁義泛濫就會重感情,講利益和分好壞。大道是指符合自然,客觀和規律的法律和規則,是自然而然,是客觀實在。大道暢行就會是很自然,維正常和持平衡。當人情世故為首,主觀願望為主的文化和風氣形成後, 所有的章程形同虛設,一切的規則受到破壞,客觀的規律都被違反,結果就是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和社會糜爛。古代的農耕時代主要依靠拉幫結派共度艱辛,所以,人情世故很重要,領導指示很關鍵。現代的商業時代主要依靠分工協作齊創繁榮,所以,價值能力很重要,規則法律很關鍵。

當人心,情感和欲望成為行為準則,行動原則和做事标準的時候,人們就會違背自然,違背道理和違背規律,就會幹出傻事,壞事和破事;就會産生禍害,困難和麻煩。短期内和局部裡就會呈現出大道被廢棄,遮蔽和失效的現象。但是因為道生萬物,道成萬事和道做萬變,也因為大道是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和無處不在的,所以人們縱欲,豪情和動情的行為,逆天,背道和違規活動都會遭到懲罰,糾正和修理。大道的天譴是殘酷的,報複是兇狠的,懲罰是無解的。

講道理,按規矩和守法律是文明社會的基本原則,重要底線和關鍵要素。同情,親情和交情應該是次要因素,次要條件和次要标準,最多是在合理,和規與合法的前提下,同等情況下,發揮一點作用。把關系當成生産力,資源庫和核心力的思維,從而忽視規律,遮蔽客觀和廢棄道理,短期可能會有好處,長期必然會遭失敗。

當今時代,講人情,搞關系和很主觀的企業和社會都會變得腐朽和衰落,而講規則,拼技術和很客觀的企業和社會都會變得強盛和繁榮。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