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交戰”

年前搬了新家,在朋友介紹的花卉檔口買了很多綠植,運送綠植的小夥子告訴我:室外的每棵樹每兩天要澆一次水,室内的植物每四天澆一次水,并反複強調每次澆水一定要澆四大勺以把根澆透。

朋友說她幫襯這個檔口已經二十多年了,從媽媽輩買到她兒子輩,出于對朋友的信任,我勤勤勉勉的按照小夥子的囑咐來執行。每次澆完四勺水後都要等着水滿溢出來,再用吸管吸掉托盤裡的水。家裡植物并不多,但上下三層,除了一樓比較多之外,二樓三樓都有零星幾顆,每次給所有植物澆水、吸水、抹布拖把收拾的時間最少一小時。

某個中午,我和女兒拿出水桶和水壺,正開開心心的準備澆水,婆婆立馬從客廳出來了,說:“不用澆這麼多水,把土裡的營養都沖走了!”我不置可否的笑笑。

婆婆繼續:“每次澆一勺水,就不會漏出來那麼多,你也省得吸水了,浪費那麼多的時間!” 我微笑的點點頭。

婆婆不依不饒:“你也不用腦子想一想!植物如果都養得好好的,賣植物的靠什麼賺錢呢?!”

聽到這句話,我内心的憤怒和逆反‘騰’的一下升起來了,火上升到胸口還未到大腦的時候,我馬上覺察到了,我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憤怒,婆婆說的不都是幫你節省時間為你好嗎?可是,如果我按照婆婆說的方法來操作,那不是證明我自己的做法就是沒腦子嗎?誰願意承認自己是個沒腦子的人呢,所以對方越攻擊,我潛意識裡保護自己的想法就越強烈,逆反的戰鬥心理就會出現。

接着我又問自己,真正讓我憤怒的是什麼?好像是婆婆說的“沒腦子”這三個字,為什麼我對這三個字如此在意?我看到了小時候父母經常以此罵我,形成一個隐藏很深的創傷,同時,我也看到了我用父母一樣的模式對待我兒子。

婆婆仍然在絮絮叨叨,但我似乎都聽不見了,我對着她微笑點頭“嗯”。短短的幾分鐘時間,我在内心裡完成了自我教練,最後回到自己身上,自我反省如何對兒子的教育方式。

每個人的骨子裡都是忠誠于父母忠誠于家族的,所以即使我們意識到父母的問題,但出于潛意識裡對父母的忠誠,總會無意識的模仿父母的行為與舉動,這也是為什麼越長大我們越活成了父母的樣子。當你覺察到了意識到了,才有改變的可能。

...

無獨有偶,上周外出深圳學習,一大早接到兒子電話,聽到兒子可憐巴巴抽泣的聲音:“奶奶罵我,說我這裡不好那裡不好,說我跟你一樣小氣自私。”

我在電話另一端問兒子:你覺得媽媽是個自私的人嗎?兒子回答:不是。

我:“所以你覺得媽媽是個怎樣的人最重要,奶奶覺得媽媽是個怎樣的人并不是很重要,是嗎?”兒子回答:嗯。

我:“所以在媽媽心裡,我也覺得你不是自私小氣的人,如果你不想把東西分享給妹妹也是可以的,這是你的權利。在媽媽内心裡,你一直是個好孩子!”

挂上電話後,我内心的憤怒‘騰’的一下又升起來了,我打開微信,想着要給老公發個信息,又覺得不過瘾,我要打個電話,正要撥出電話,又覺不妥,想起在情緒時不要做任何事情。于是把電話放進口袋裡,進去課室上課了。

中午午休,又想起此事,我想着回去以後要跟婆婆好好談談,第一要跟她探讨什麼是自私,我哪些地方讓她覺得小氣和自私,甚至可以擺出事實依據:五個孩子裡隻有我們且在我們經濟最緊張的時候給她買房裝修入住;第二我要亮出我的底線,就是如何說我都可以,但不能影響到我的孩子,不能破壞孩子與我的關系。當我這樣想的時候,越想越生氣,甚至想好了一二三四五如何邏輯嚴密滴水不漏的反駁。

但緊接着,我問自己:在這個事情裡,我最在意的是什麼?我發現内心最在意的其實是兒子的狀态,而不是婆婆如何看待我,這個發現讓事情出現根本性的轉折,我的重心放在如何跟兒子談談,而不是跟婆婆談。

...

NLP十二條前提假設裡有一句話“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但很多時候,特别是在家庭關系裡,我們往往追求所謂的道理而忘了與人的連接。我如果擺出事實講道理,翻出以前陳皮芝麻爛谷子的事,估計翻三天三夜也翻不完。而且重要的不是我跟婆婆說了什麼,而是我這種對抗的态度,可能對婆婆就是一種傷害。

其次,我如何對待婆婆,就是在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的影響兒子,在我懷孕二胎大肚子的時候,當着兒子的面,婆婆指着我的鼻子罵我卑鄙無恥,事後兒子小心翼翼的問我為什麼奶奶罵我卑鄙無恥,為什麼媽媽道歉了奶奶還會生氣,我都會跟他講老人有她不得已的苦衷,我們要理解老人家。回到這個事情,我依然跟兒子講:就如同你不能去學校不能跟同學朋友一起玩耍會苦悶一樣,奶奶從老家那麼遠的地方來到這裡,身邊沒有一個朋友也會很孤獨苦悶,我們要理解老人家情緒的發洩,也要體恤和感恩老人家每天的辛苦。

事後,我很平靜的跟老公分享對此事的看法,我說,雖然婆婆看我的眼神是冷冰冰的,但是她看兩個孫子孫女的眼神卻是非常非常慈愛的,那眼神裡散發的溫暖和光芒也打動了我,我看到婆婆是需要兩個孫子孫女的滋養的,她是需要人陪伴的,但是因為她自身的個性原因,所有的孩子包括公公都不願意跟她一起住,所以她口頭上的喜歡自己一個人住可能也是被迫與無奈的選擇,當我看到這裡時,内心湧出了對婆婆的心疼。老公躺在床上閉着眼睛聽,不善言辭的他什麼也沒說,隻是輕輕地握住了我的手,我感受到他内心的感激與欣慰。

結婚初期我糾結于對錯和道理時,老公會強調“婆婆錯的也是對的”!如今我放下了對錯的評判,接受客觀事實的存在,并通過事情看到底層生命力的渴望時,我對婆婆充滿了理解與包容,這份深深的共情與接納也給整個家庭帶來溫馨與和睦。

當我們不喜歡别人時,通常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在别人身上看到了不被自己接納的部分;其二是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很想要但自己卻沒有的部分。所以婆婆不喜歡我,可能我身上有強勢等等她也有但卻不被自己認可的部分,也有可能是我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她卻沒有刺痛了她潛意識裡渴望的部分。所以,别人喜不喜歡我們真的和我們沒太大關系,很大層面上是她們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而已。

...

NLP教練裡有個很經典的模型‘邏輯六層次’,我們經常描述的都是下三層的:環境、行為和能力,透過下三層,我們往往能看到潛伏的上三層:信念價值觀、身份、系統與精神。如果從’能力’層級攻擊人,大部分人不會生氣,甚至會以此為借口“我就是沒有(營銷業務/管理/做飯家務等等)能力的人,所以不能怪我”,但如果從’身份’層級攻擊人,比如“你是一個小氣/自私/卑鄙無恥等等的人”,通常殺傷力會很大。這也給我們一個提醒,不要從’身份’層面攻擊他人,特别是越信任你的人,傷害越大。比如說孩子‘懶惰、拖拉、膽小、小氣’等等,就等于給孩子進行了這樣的身份定位——孩子是個‘懶惰、拖拉、膽小、小氣’的人,我們的本意本來是提醒孩子不要這樣做,但是出于潛意識裡對父母的忠誠,孩子最後一定會成為‘懶惰、拖拉、膽小、小氣’的人,你一次次的提醒就變成了一次次的負向催眠。最後,孩子一定會變成你最不想要的樣子。

現在是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無論是網絡、書本、課堂和各種讀書會裡,各種育兒親子家庭親密關系婆媳相處的知識鋪天蓋地比比皆是。不妨問問自己:知識是用來教育的,還是自己活出來的?哲學是用來辯論的,還是融入血液裡的?知識并不等于能力,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不等同于獲得了某個能力,因為知識、道理和雞湯太多太多,但是能做到的、融入血液裡的太少太少。正如明白一百個道理但仍過不好這一生,我們其實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和道理,而是要自己在生活裡去經曆,不斷反複的檢驗,從自己的親身體驗裡找到自己的答案。

最好的親子家庭教育是什麼?其實是把自己活幸福,你活好了,孩子/先生/婆婆就好了。女人是家裡的定海神針,你安心了,你安定了,整個家庭就安定了。在今天這個特殊的‘5.20’日子裡,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感受到愛并成為愛,找到真實的自己,并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