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起源

“自卑”又稱為自卑感,是指個人體驗到自己的缺點、無能或低劣而産生的消極心态。與優越感相對。在阿德勒看來,是人類正常的普遍現象,源于嬰兒弱小的無助感,後因心理、生理和社會的障礙(真實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對人格發展有雙重影響。适度的自卑可産生成就需要,轉為奮發向上的動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發展,有兩種情況:不适當的超補償,會使得人得不償失;轉成自卑情結,會造成生活适應困難。

為什麼人會感到自卑呢?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喜歡拿我們跟别的孩子比較,上學的時候老師會拿我們跟别的孩子比較。工作以後,領導又會拿我們跟同事比較。

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拿自己跟别人比較,當自己不如别人的時候,就容易感到自卑。

自卑的人,他的評價體系往往比較單一,而且常常喜歡拿自己的不足跟别人比較。

比如自己的職位、職稱不如别人感到自卑,自己的收入不如感到自卑,自己的身材不如别人感到自卑。自卑的人總是能找出一萬個理由讓自己自卑,雖然他有很多地方值得别人羨慕。

怎樣才能超越自卑呢?

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有一個正确的評價,明白什麼是自己擅長的,什麼是自己的短闆,要甘于平凡并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

我們沒必要羨慕别人的職位比自己高,因為在光環背後,是更大的壓力和責任。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某個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因為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缺點,任何人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我們既不需要感到自卑,更不必妄自菲薄,因為你在羨慕别人的同時,别人也在羨慕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