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字演變史來說,楷書并不是書法入門的基礎。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要想學好書法(特别是行書,草書),必須從楷書入手。因為在很多人看來,楷書是書法入門的基礎,學好了楷書,才能向行書、草書發展。

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楷書方正、規範,行書是楷書基礎上的快捷寫法,而草書是楷書的更快捷寫法,所以,沒有楷書的基礎,怎麼能寫好行書、草書?

比如人類學走路。楷書好比是“爬”,行書好比是“走”,草書好比是“跑”。不會爬,怎會走?不會走,怎會跑?

這種觀點其實大錯特錯。

因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基本上都不了解中國文字的發展史。

中國的漢字演變順序,大緻是這樣的:甲骨文——篆籀(包括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書——漢隸(又名八分)——章草——今草——行書——楷書。

為什麼大緻是這樣?因為文字演變,是交替進行的,并不是我們想象的當中的,一種字體突然在某個時期轉換為另外一個字體。

比如秦始皇“書同文”,統一推行小篆之時,因為小篆書寫困難,隻适用于國家重大事項記載。可是基層官僚和民間為了書寫快捷,便有小篆的草體出現,這種小篆的草化字,漸漸轉化為隸書,隸書出現時,小篆并沒退出曆史舞台。隸書形成一種字體時,為了更快捷書寫,又對隸書草化,形成了章草…

從時間上來說,小篆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出現,隸書出現秦朝末期,漢隸出現于西漢初期,章草出現于東漢初期,今草出現在東漢中期,行書比今草稍晚完備,在東漢末期。相傳漢末劉德升善寫行書。

而楷書是最後出現的字體。楷書也應該是出現于東漢末期,但是直到三國時期的魏國鐘繇,才将它完善定型。據羊欣、王僧虔的《采古來能書人名》記載,鐘繇是劉德升弟子。

所以,楷書是中國漢字的規範和總結,是漢字的最後定型。

由于書法最主要載體是漢字,所以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的進程是相輔相成的。既然楷書相比其他字體,是最後出現的,怎麼可能是先出現的行書、草書的基礎呢?

當然,倒不是說學好楷書,便不能學行書、草書。

我們隻能這樣判定,書法入門,采取何種字體為好,因人而異。有人喜歡楷書,可以先學楷書,有人認為篆書好學,可以先學篆書。有人對行書、才草書有悟性,直接學行書草書,又何嘗不可?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