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有感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模型:

人生有“影響圈”、“關注圈”兩個圈子,前者是我們力所能及、能夠改變的範圍;後者是隻能評論、無法改變的範圍。

積極主動的人,會在影響圈中專心耕耘,而非關注圈。

長此以往,影響圈将不斷擴大。

在自身能接觸、了解的事項中,當自己能力變強了,可掌控的事情多了,那麼焦慮迷茫自然也就少了。

然而,想要擴大影響圈,唯一的辦法就是持續深耕。

我們常常聽到“等你上大學了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安心了”、“等你結婚了就穩定了”、“等你熬出頭了就輕松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但曆經世事後,我們才發現,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期待某個階段就能一勞永逸,終究是不現實的。

哪怕付出了巨大代價,也往往難以抵達那個可以高枕無憂的“理想國”。

而持續深耕,提升認知,把我們“能應對風險與不确定”的能力作為“定數”,無疑是最能增加我們掌控人生底氣的途徑。

正如《奇葩說》綜藝中,熊浩說過的一句話:

“沒有能力就沒有自由,自由不是選擇的結果,而是能力的結果。”

積跬步可緻千裡,積怠惰則緻深淵。

你持續深耕的能力有多強,面對生活不确定性的底氣就有多足,也就能在多變的世界中擁有更多的自由與選擇。

馬斯克曾在一次采訪中被問道:

“你覺得最有挑戰性的事情是什麼?”

在場人都以為他的回答會是某次艱巨的任務或是難以實現的理想,這類存在技術壁壘或常人難以企及的事情。

結果卻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思考了一會,回答:

“及時糾正錯誤,并且反饋循環。”

擁有自我糾錯能力,就意味着能修正那條實現理想的人生路線,意味着少走彎路,更快通向捷徑。

而自我糾錯,修正路線,可以通過複盤來實現。

那些能夠“一秒鐘洞察真相”的人,往往是經曆了豐富的人生閱曆後,善于從經驗中提煉智慧,深入探尋事物的底層邏輯,總結普遍規律,進而做到舉一反三。

世界廣闊,人生漫長,我們所面對的事物更是紛繁多樣。

一定要學會從紛雜混亂的欲望和頭緒中及時抽身而出,以旁觀者的冷靜視角,不帶個人情緒地審視當前的處境或問題。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如抽絲剝繭般,看清事物的全貌,精準地切中問題的本質所在。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曾用“情感銀行”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在他看來,每一次釋放善意,相當于往情感銀行裡儲蓄一筆存款。

如果存款豐厚,那麼一些小的摩擦和誤解,可以很快被原諒。

但若餘額告急,或是債台高築,任何小事都可能變成大事。

天才就是當身邊所有人都進入非理性狀态時還能繼續正常行事的人。

——拿破侖(Napoleon)

世界上有許多再明顯不過卻鮮有人注意的事。

——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曾看過一句話,“成長真的就是一件不斷跟自己妥協的事情。好朋友漸行漸遠,誓言說變就變,從哭着嫉妒到笑着羨慕。以前最讨厭吃的東西,如今刻意嚼得談笑風生。”

時間總是擅長将一個人的成長經曆釀造成酒,經久彌香,卻讓人不敢輕易開壇。

因為酒尚在,釀酒的人卻遠了。

拿破侖·希爾的《思考緻富》

銀河十五部曲、日本懸疑小說、時間貧窮、金錢心理學

一句話說得很好:

“你不用跟别人打聽我,因為我對每個人都不一樣。”

若是仗着“關系好”,一味透支情感賬戶,那麼當你真正遇到困難時,也很難有人願意對你出手相助。

相反,懂得在關系中“有來有往”,不将别人的幫助當理所當然,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持續往情感賬戶裡儲蓄的人,才會有更多人聚集在你身邊。

關鍵時刻,也能收獲更多的幫助。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