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人人家有餘慶

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101期“慶”專題活動。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我的童年是随着外婆在山裡長大的,雖然未曾經曆過三年自然災害,但是家有餘糧對每個長樹灣的人家依然隻是夢想。糧食金貴是不用多言也刻入每個人靈魂的理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樹灣靠着一眼望不到頭的林子,卻依然家家戶戶一窮二白,隻因為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陡峭的,僅有二人寬的山路至今想來依舊令人心悸。

印象中我五歲的時候,山裡終于通了路,常樹灣像一頭睡醒的狍子瞬間撒起歡來。四鄰八鄉收山貨的,挑擔置換物件的小販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外婆家住在村口,因了天時地利,越發熱鬧,問路的,打尖讨水喝的,詢價問價的絡繹不絕。印象最深的是每有人讨水喝,外婆總是要往水裡撒一把草葉子,初次見到我急慌慌沖進屋子拿了筷子來挑,惹得大家夥呵呵笑。

後來外婆摟着我說,小幺兒,這些趕路的人行的急,嗓子都冒煙了,他要是喝水喝的太急,身子會不舒服也容易嗆着。加草啊他就不會喝那麼急了。”外婆笑眯了眼的模樣一直印在我記憶深處,經去流年,哪怕我亦年華老去,亦不會忘記。

村裡的老秀才摸着我小揪揪,豎着大拇指誇外婆,“阿奶有一顆慈悲心,小幺兒你可有福嘞。”“阿爺,我自然有福氣,外婆每天都會偷偷給我柿餅吃,旁的人可沒有。不過外婆給了那些外鄉人鍋盔,外婆用二岔子面烙的,可香呢。”我得意地笑。

“哈哈,稚子之心。”老秀才難得地笑出聲來。“小幺兒,阿爺教你,這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可明白?”

“不明白。不過阿爺可以教我,我回家念給外婆聽。”

隻願時光不老,歲月長留,卻隻能是願望而已。人惟一珍貴而能留住的惟有記憶而已。雛鳥長出翅膀就要飛翔,但那個善良的小山村和外婆的一言一行早已變成記憶的膠片,隻要我想,他們永遠栩栩如生。

母親完美繼承了外婆的性格,總是用最大的善念去揣度别人,她擺小攤收過假币,丢過東西,甚至被人裝可憐騙過錢,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姐姐們操碎了心,可母親并不在意,最常說的話我耳朵都起繭子,“這天下事講究一個因果,那些人看似占了便宜,實則吃了大虧,我啊,這是給你們積福了。好人好報這是不會錯的。”

大姐是家裡的教導主任,她的經典名言是:善良有度,要區分真善和假善。日常生活中關心他人,能力範圍之類幫助他人,這是真善。可如果因為行善讓自己受到傷害,那不是善良,是愚善。

母親肯定是聽不懂的,她也不需懂,母親樂善好施一輩子,事實證明真的如她所說,好人總歸是多的,善有善報。且因為母親的善良我們亦收到很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溫暖。

《易經》上說:“經常積德行善的家庭,一定會得到很多福分和喜慶的事。”

古時候顔氏把女兒嫁給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纥,隻是因為打聽到他的先祖曾經積德行善,從而預言他的子孫中一定會出現出人頭地的人。

無論是福還是禍,都不會無緣無故降臨到身上。

一個人積德行善必然會帶來福氣,即使福禍沒有降臨在自己的身上,也會在子孫後代身上出現。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看;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積累的所有财産留給子孫後輩,未必能守住;把書、積累的知識留給子孫後輩,他們也未必去讀、去學會。

不如多布施行善,多積累陰德,子孫才能長久地受到護佑。

那天讀一位簡友的文章,關于《了凡四訓》中的積善之方,她列舉了孔子和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去積善行德,然後有慶餘。

積善,亦有端曲。真正的善是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就好比,很多人喜花卻不采花,愛鳥卻不将其囚禁,做了好事卻不留名。生活中存在真善也有假善,打着幫助他人的名義,實際上卻是在為自己謀福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很喜歡一句話:“陌生人,其實是還沒有遇見的家裡人罷了”。可能生活中我們做不到日行一善,但盡自己所能點滴做起,用寬容的心對待世界還是可以的,就像林清玄所說“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願這世界人人家有餘慶。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