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王 讀《悉達多》有感[德]赫爾曼·黑塞著張佩芬譯

...

我選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名字是悉達多,書不厚也正合我意,還有它那漂亮的封面,一棵彎彎曲曲長滿綠葉子的小樹,也長在我心上。而且書的第一頁還寫了一句話:一首印度詩。我以為這是一本關于印度的古老的史詩。拿回家再一看是德國人寫的,後來看到中期的時候查了一下這個德國人的名字赫爾曼·黑塞,還獲得過諾貝爾獎。于是在莫名其妙的選擇和查閱後的名譽鼓舞下我把這本100多頁的小書用盡可能快的速度看完了。

雖然作者可能要寫詩,但這本書在圖書在版編目的數據是德國現代中篇小說,我卻覺得是披着故事外衣的心理學作品。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先想到的是佛祖釋迦牟尼。也許是因為有人在旅行途中的名寺裡拍過一些這類的照片,也許是我一直就想看看有關印度的故事,也許是我覺得德國人的寫作水準還值得信賴,各種陰差陽錯下我拿了這本書,看完後我覺得受益,但我又講不出來什麼東西。但至少我可以看有關印度的故事,而且德爾曼·黑塞的作品我還要再找其他的來讀讀。

人名如書名,它好像在講一個有關那個傳說中的人物,但作者又沒有明說。

悉達多按照自己的旨意離開父母,而且用自己的意志和行動讓父親同意自己的決定,看到這的時候我很驚訝,也很佩服。他可以驕傲自己能選自己的路,後來他還會體會到那個答應他行動的人的苦澀之處,也許這就是他和别人不一樣的地方。他探索一切最後卻發現道路就在自己身上,或者說答案,或者說悟性,或者說放下執念。

悉達多出發的時候有自己可親的朋友戈文達陪伴。戈文達追随他願意做他的影子,戈文達很樂意悉達多卻不快活。直到他們碰到了被稱為活佛的加泰瑪,他的學說吸引着戈文達,戈文達留下做了弟子,而悉達多卻沒有留下。悉達多說他奪走了自己的朋友卻饋贈了自己,這個自己就是悉達多。這很矛盾,似乎又能說得通。這可能就是心理學的有趣之處。走在自己一個人的道路上的悉達多猛然覺醒。他不屬于任何人,因為他并不和他們一路;他又屬于任何人,因為他懂那些人留下來的理由。

在第二部中,悉達多遇見了女人卡瑪拉,他通過和她學習體驗社會上的愛情、财富、地位還有浪費般的消費。女人為他生了孩子,孩子長大後,成為了他的難題,那個時候他已經參悟很多,那個時候他正好碰到渡船夫。長得很像他的男孩不喜歡父親也不喜歡過像他那樣的生活。但父親覺得他正經曆的是美好的事情。兩者發生矛盾,渡船夫告訴悉達多讓他傾聽流水。流水有答案。他找到了答案,最後兒子逃跑了,卡瑪拉見到他後無悔地長眠,戈文達滿足地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找尋的答案,渡船夫也默然遠走,他看起來又失去了一切。但他的面容竟然那麼平和、從容。

悉達多說他做三件事,齋戒、思索、等待。齋戒讓他不去想身體的饑餓,思索讓他認識自己的路,而等待教會他的是放棄,他在等待中明白他不能掌控任何事,他不相信學說,最後不相信話語,他隻相信行動。話語有的時候是可以作為行動的,當他說出的話對對象産生效果的時候。而話語有時候可能真的隻是話語,當它不能在任何人身上發生任何作用的時候。但作者設定了悉達多讓朋友親吻自己的額頭讓朋友得到領會而淚流滿面,說明作者本人還是更傾向于行動,尤其是那種愛的行動、真摯的行動、或者看似憐憫的行動。也許我在看完書後也受到影響傾向于行動,傾向于等待,傾向于不那麼特别依賴話語的力量,傾向于不要那樣偏執地愛或者因為愛而衍生的無端的恨,無論是面對父母還是将來可能出現的孩子。

這本書很小,内容卻不少。也許偶像自己不需要崇拜,他們是被崇拜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