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摘錄《大敗局》
“中國式失敗”的前提是,存在一個獨特的中國式商業環境。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一直處在一個劇烈轉型的時代,法制在建設和完善之中,冒險者往往需要穿越現行的某些法規才能成功,這造成很多企業不時運行于灰色的中間地帶,企業家不可避免地遭遇商業之外的衆多挑戰。正如财經專欄作家覃裡雯所描述的:“這是一片正在被馴服的莽林,光線正在透入,但是很多地方依然被高大的林木遮蔽,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完全脫離計劃經濟的子宮,政策的變化依然可以随時摧毀民營企業家脆弱的、積攢多年的心血與精力。”
與此同時,這還是一個有“資本身份”的環境。跟幾乎所有發達的商業國家不同的是,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國有資本集團,它們構成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本支柱力量,對這部分資本的變革、壯大和保護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最主要的方針和使命之一。與其相伴随的是,國際資本在中國一直受到稅收等多個方面的優待,而萌芽于民間的民營資本力量則在成長的過程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三大資本在中國經濟舞台上的博弈,構成了所有經濟現象産生的基本原因。很顯然,對于在競争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民營企業家來說,他們必須學着去警惕及防範純商業思維之外的種種風險。這種環境分析能力及所需要的應對智慧,并不是西方管理學抑或歐美大牌商學院教授所能夠傳授的。
添加新評論